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22.结合全词,简要说说“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5分)
23.“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22.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
23.意象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由注释可知,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故“闲愁几许”之一应为“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云外哀鸿”“归不去”“斜日荒城”表现出了作者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答“愁”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中选取描写景物的词语,然后根据诗歌意境进行感悟,答题时可结合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体会这些意象的作用。很明显,意象词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由“乱、斜、荒、暮”这些词语便能体会出凄凉的氛围,作者通过渲染这种荒凉凄凉的气氛来衬托内心的凄凉孤寂。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22.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
23.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22.(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23.(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解析】
22.
试题分析: 李诗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陈诗第一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船在红花夹岸的河道上走。由于船只顺风航行,船速较快,就产生了这种“飞花两岸”的错觉。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直接写船只顺风航行。“半日风”告诉我们,行船半日,是有风力相助的;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船是在扬帆航行。“百里榆堤”又告诉我们,船才走了半日,就走过“百里”了,可见船速之快。第三四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写的是仰望天上云朵时的感受。我的船在向东走,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势,和我同步向东飘移啊!——这句诗,其实说的也是说他的船行速度很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 李诗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陈诗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很好的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22.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3.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3.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25.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
26.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5.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2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6.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题干中描写的海棠的形象为叶茂花美、姿态娇柔,宛如娇羞的少女。诗句中符合海棠这一形象的很明显是三四句,“秾丽”“娇娆”“欲开时”这两句通过这些关键词把海棠花的妖娆妩媚姿态描写的淋漓尽致。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关键词来分析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临窗懒”“点笔迟”形象的表现了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很明显运用了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衬托,把海棠花的美丽和风韵表现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 船相送。
2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25.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4.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25.诗中一、二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点出了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答题时,可结合着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如“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描写,“明日”“白云”,很明显,是作者想象的明天自己归舟中只见白云不见友人时的感伤留恋,是虚写,因此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利于表达对友人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11分)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①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22.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5分)
23.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2分,意思对即可)“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连凫鹜胖都没有),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3分,能答出“符合诗意”1分,解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2分)
23.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
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
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4分。答出“反衬”“对比”等,给1分;分析1分;答出“羡慕鸟、人不如鸟”等1分;答出“批判性”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把“肌”“肥”二者通过对比,从在句中意思,衬托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对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两句表现了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从而造成了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第二问要从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作答,写“百鸟”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有力的批判了__的社会现实。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连州[注]阳山归路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注]连州,今广东阳山县。吕本中,北宋末期诗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
24.诗的前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境况?请结合注释简要分析。(3分)
25.试分析诗中“不知”“强言”两词的妙处。(4分)
【答案】
24.时局动乱,诗人衰病漂泊,忧时伤国,满怀哀愁。
25.小儿女不解父亲此刻的心情,竟说湘潭风光胜过江南。这两个词语不仅写出了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又反衬出诗人心中的悲愁之情,读来倍觉伤痛。
【解析】
24.
试题分析: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烟瘴”指战乱之地,写出时局动乱;“疾病衰颓”写出诗人体弱多病。诗人为体弱多病而愁,为战乱而愁,为国家而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分析所使用的手法,“不知”“强言”的原因,诗人内心的感情。“不知”“强言” 不仅写出了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又反衬出诗人心中的悲愁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8分)
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大漠风尘日色昏,
黄昏独坐海风秋。 红旗半卷出辕门。
更吹羌笛关山月, 前军夜战洮河北,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①无那:无奈。
2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分析。(4分)
2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1. 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憾。 (2分)
22.
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 分)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两首诗虽然都是边塞诗,但其一中“黄昏独坐”“羌笛”“关山月”等都表达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其五中第一句就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雄壮气氛“滚滚大漠风尘”第二句通过将士们的行为“顶着狂风半卷红旗挺进”来展现战士杀敌热情。后两句写前线传来的捷报,从而体现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描写的侧面描写,分析侧面要知道什么是正面,因为正侧面是相对主体来说的,两首诗的主体都是描写征人,前一首通过描写征人妻子思念征人,来写出征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样侧面写来更富意蕴。后一首没有正面写将士们如何夜战,而是写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这样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征人的不同角度的生活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湿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难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本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无“反映人生哲学,表现人生哲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要注意了解作者,把握意项,揣摩意境,品味语言,领悟情感,赏析技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禾 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24. 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 (2分)
25.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案】
24.丰收(2分)
25.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而自己也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同时,诗人借这种看似悠闲淡然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或官场的不满。(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百里西风禾黍香”,放眼望去,百里农田尽收眼底。西风吹拂下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香气袭人。 “鸣泉落窦谷登场”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丰收秋景。(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要想理解三四句的“用意”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也就是注释中提到的“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老牛刚释了重负,如今横卧坡头啮咬青草,何其悠闲自在。对比作者经历,就会发现,作者是在借物抒怀,老牛有耕耘之债,自己有官场劳顿,“老牛粗了耕耘债”,自己也想卸却重负,诗人借这种看似悠闲淡然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官场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