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0.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

20.(2分)“杨柳”,惜别。

21.(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对意象的鉴赏是诗词鉴赏中常考的内容,在复习中,要注意积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代表含义。比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代表孤傲高洁,梅花代表坚贞不屈,松柏象征孤高正直坚强等。本题中两首诗的第一句分别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水边杨柳曲尘丝”,均出现了杨柳这一意象,而“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每空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郑诗选取了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意象,反复渲染表达离思,融情于景。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君”和“我”形成对比,表达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以及别后的深长思念。(手法各1分,分析1分)杨诗“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手法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20.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1.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0.颔联的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中的“请”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首联中的“静”字。

2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芦影)。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某一联写景的特点,除了要注意该联的用词造句外,还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比较好找,“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而“过桥人似鉴中行”和“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暗写,前者暗写的是人影,后者暗写的是月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1)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2)荆薪:柴草。(3)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24.这首诗的第一句有一“冷”字,说说这个“冷”字所包含的内容。(2分)

25.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4分)

【答案】

24.既写出郡斋气候之冷,又写出诗人心头之冷,诗人寂寞而孤独。

25.(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作者衷心希望送酒安慰山中的道士,但是落叶满山,路也被遮蔽,道士自然无从找寻,诗人也无可奈何;这里体现了情感的起伏与跳荡。(2)以形象煞尾,耐人寻味。秋气萧森、满山落叶、人迹全无的深山,让人想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情韵深长。以上每点2分,如果答情景交融、对比的酌情给一点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既要解释出“冷”的表面义,即环境的冷,又要理解诗歌内涵,解释出“冷”的深层义,即内心的寂寞孤独,可抓住诗句“忽念山中客”来品味,尤其是“忽”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先解释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主旨来分析。因为是结尾诗句,可考虑与前句是否有响应,有无耐人寻味、情韵深长的特点。“何处寻行迹?”是一问句,很人容易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兰桡:用兰木做的桨,这里指代船。殊:作“犹”讲。

23.诗歌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23.首联中“蟾蜍亏复圆”点出诗人忆之久,颔联借长安萧条秋景抒诗人忆之凄,颈联通过回忆两人相聚场景写忆之事,尾联说“消息海云端”表忆之忧。全诗围绕“忆”字反复勾勒,层层叠加,抒发了诗人对吴居士的深切思念之情。(评分标准:一句1分,意思相近就给分。)

24.(1)借景抒情。(1分)阵阵砭人肌骨的秋风从渭水吹来,黄叶纷飞落满了长安城。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描写所在地长安萧条的秋景,(1分)抒发了自己在友人离开后的孤寂心境,从而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1分)不着一情字,但情满诗句。(评分标准:手法1分;景的特点1分,情的特点1分。景情间要有关联。)(2)比喻形象。(1分)此句以秋风与落叶比喻诗人的思念之情犹如“生”于渭水的秋风般强劲,(1分)又如纷飞的落叶般繁密,(1分)同时,这种思念又如“秋风”“落叶”,带着阵阵秋意,使人倍感凄凉。(1分)(评分标准:点出比喻手法1分;能写出诗人情感与秋风与落叶间的相似点,各1分。写出思念之“秋意“的,给1分)(3)用字精炼。“生”字,给人风生水起之感,形象且有动感;(1分)而“满”字,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秋天长安的满目萧条,(1分)从而渲染出一份浓重的秋意,烘托了诗人内心沉郁的秋思。(1分)(评分标准:能赏析“生”与“满”字,各1分,能联系诗人情感,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类似题目要逐句作答,解答时要紧扣“忆”字,并且要融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因“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是写景诗,因此可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术语,由“生渭水”“满长安”可想到夸张,联系前句可想到比喻,从炼字角度可分析“生、满”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泛舟 明·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23.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

24.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

23.春日  闲适安逸

24.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根据“春衣逐吹轻”可以判定季节是春日,根据“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与“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可体会出闲适安逸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听 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2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第一首时可抓住“忽听春雨忆江南” 第二首可抓住“一缕箫声何处弄”来揣摩,可揣摩出思乡之情。第二首借雨来衬箫声表现得更为细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忽听春雨忆江南”与“一缕箫声何处弄”可判定都与听觉有关,根据“绛蜡摇光照暮酣”可判定第一首是深夜时思乡,而第二首是由箫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尽管形式不同,但思乡之情都是浓浓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22.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

23.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2.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

23.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品读第二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从诗句中找出描写庐山夜色的关键词加以体会即可,如“山月”是从静态来描写月色,属于视觉;“泉鸣风雨秋”是从动态来描写山间泉鸣,属于听觉。故答题时,可从视觉、听觉或者动静结合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尾联“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的描述及关键词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先对尾联进行大意的解释,然后根据关键词“惆怅”“向此留”来体会,“惆怅”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向此留”体现了诗人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23.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6分)

2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

23.(1)①用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侧面表现)乡村的清净;②用月影从侧面烘托了乡村夏夜的清静;③用溪水之声反衬环境的清静。(三类意象各1分,反衬、烘托各1分,两个都写到给3分,首句直接表现乡村环境的清静也可给1分)

24.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1分),对归隐乡村的向往(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结合诗句逐句进行分析,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可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考点1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__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答案】

【小题1】(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小题2】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

①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③答题步骤:A、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B、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C、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D、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即可。“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憨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一)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抢雨入盘门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震泽:太湖的古称。③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14年(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④閟(bì):掩蔽。

19.这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5分)

20.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怀古之幽情?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9.诗人行船吴淞江,借“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诸意象,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写出4个意象即得2分)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停泊。纵目四顾,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展开描述并加以概括2分),寄托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并为下文抒发怀古之幽做了铺垫。(有相应的感情表述得1分,是否写出怀古之幽铺垫不做要求)

20.这首诗尾联用典抒发怀古之幽情(用典2分)。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楚魂指伍子胥,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以至身死国灭。诗人因此感慨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那伍子胥的忠魂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一抒幽思。(指出夫差、伍子胥来解释诗句和典故2分,指明作者的感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前两联“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中,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如“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等这些都是意象词。通过对这些意象词展开联想和想象,便可知,其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如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答题时,可先找出意象词,然后结合着意象词展开联想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尾联“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两句中“夫差”“楚魂”,可知运用了夫差和伍子胥的历史典故,答题时,先答出用典的历史典故,然后结合着夫差和伍子胥的历史故事来引出作者古代忠臣的深沉怅惋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