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24.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3分)
2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答案】
24.(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 ,(1分)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1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25.B
【解析】
24.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向,要以诗句内容为主要依据。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B项的错误在于:本诗并没有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也不是在为后二句蓄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22.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
22.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的描写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2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少一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联的“精妙”之处,可从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方面考虑。本题中,颔联有“影”有“声”,因此可说是“视听结合”;此外在修辞方面,运用了比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不光要指出诗人是什么形象,还得用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分析时,可根据诗中所写竹轩的环境、诗人所见所听所写表现出来的诗人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0.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
20.(2分)“杨柳”,惜别。
21.(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对意象的鉴赏是诗词鉴赏中常考的内容,在复习中,要注意积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代表含义。比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代表孤傲高洁,梅花代表坚贞不屈,松柏象征孤高正直坚强等。本题中两首诗的第一句分别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水边杨柳曲尘丝”,均出现了杨柳这一意象,而“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每空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郑诗选取了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意象,反复渲染表达离思,融情于景。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君”和“我”形成对比,表达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以及别后的深长思念。(手法各1分,分析1分)杨诗“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手法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20.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1.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0.颔联的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中的“请”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首联中的“静”字。
2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芦影)。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某一联写景的特点,除了要注意该联的用词造句外,还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比较好找,“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而“过桥人似鉴中行”和“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暗写,前者暗写的是人影,后者暗写的是月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1)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2)荆薪:柴草。(3)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24.这首诗的第一句有一“冷”字,说说这个“冷”字所包含的内容。(2分)
25.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4分)
【答案】
24.既写出郡斋气候之冷,又写出诗人心头之冷,诗人寂寞而孤独。
25.(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作者衷心希望送酒安慰山中的道士,但是落叶满山,路也被遮蔽,道士自然无从找寻,诗人也无可奈何;这里体现了情感的起伏与跳荡。(2)以形象煞尾,耐人寻味。秋气萧森、满山落叶、人迹全无的深山,让人想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情韵深长。以上每点2分,如果答情景交融、对比的酌情给一点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既要解释出“冷”的表面义,即环境的冷,又要理解诗歌内涵,解释出“冷”的深层义,即内心的寂寞孤独,可抓住诗句“忽念山中客”来品味,尤其是“忽”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先解释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主旨来分析。因为是结尾诗句,可考虑与前句是否有响应,有无耐人寻味、情韵深长的特点。“何处寻行迹?”是一问句,很人容易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①,消息海云端。
【注】兰桡:用兰木做的桨,这里指代船。殊:作“犹”讲。
23.诗歌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23.首联中“蟾蜍亏复圆”点出诗人忆之久,颔联借长安萧条秋景抒诗人忆之凄,颈联通过回忆两人相聚场景写忆之事,尾联说“消息海云端”表忆之忧。全诗围绕“忆”字反复勾勒,层层叠加,抒发了诗人对吴居士的深切思念之情。(评分标准:一句1分,意思相近就给分。)
24.(1)借景抒情。(1分)阵阵砭人肌骨的秋风从渭水吹来,黄叶纷飞落满了长安城。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描写所在地长安萧条的秋景,(1分)抒发了自己在友人离开后的孤寂心境,从而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1分)不着一情字,但情满诗句。(评分标准:手法1分;景的特点1分,情的特点1分。景情间要有关联。)(2)比喻形象。(1分)此句以秋风与落叶比喻诗人的思念之情犹如“生”于渭水的秋风般强劲,(1分)又如纷飞的落叶般繁密,(1分)同时,这种思念又如“秋风”“落叶”,带着阵阵秋意,使人倍感凄凉。(1分)(评分标准:点出比喻手法1分;能写出诗人情感与秋风与落叶间的相似点,各1分。写出思念之“秋意“的,给1分)(3)用字精炼。“生”字,给人风生水起之感,形象且有动感;(1分)而“满”字,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秋天长安的满目萧条,(1分)从而渲染出一份浓重的秋意,烘托了诗人内心沉郁的秋思。(1分)(评分标准:能赏析“生”与“满”字,各1分,能联系诗人情感,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类似题目要逐句作答,解答时要紧扣“忆”字,并且要融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因“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是写景诗,因此可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术语,由“生渭水”“满长安”可想到夸张,联系前句可想到比喻,从炼字角度可分析“生、满”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泛舟 明·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23.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
24.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
23.春日 闲适安逸
24.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根据“春衣逐吹轻”可以判定季节是春日,根据“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与“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可体会出闲适安逸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听 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2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第一首时可抓住“忽听春雨忆江南” 第二首可抓住“一缕箫声何处弄”来揣摩,可揣摩出思乡之情。第二首借雨来衬箫声表现得更为细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忽听春雨忆江南”与“一缕箫声何处弄”可判定都与听觉有关,根据“绛蜡摇光照暮酣”可判定第一首是深夜时思乡,而第二首是由箫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尽管形式不同,但思乡之情都是浓浓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22.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
23.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2.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
23.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品读第二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从诗句中找出描写庐山夜色的关键词加以体会即可,如“山月”是从静态来描写月色,属于视觉;“泉鸣风雨秋”是从动态来描写山间泉鸣,属于听觉。故答题时,可从视觉、听觉或者动静结合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尾联“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的描述及关键词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先对尾联进行大意的解释,然后根据关键词“惆怅”“向此留”来体会,“惆怅”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向此留”体现了诗人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23.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6分)
2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
23.(1)①用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侧面表现)乡村的清净;②用月影从侧面烘托了乡村夏夜的清静;③用溪水之声反衬环境的清静。(三类意象各1分,反衬、烘托各1分,两个都写到给3分,首句直接表现乡村环境的清静也可给1分)
24.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1分),对归隐乡村的向往(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结合诗句逐句进行分析,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可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考点1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