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7.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8.“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7.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8.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渔歌子”是题目,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B.“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标示了渔父的身份。

C.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自然景物,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D.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渔翁的生活表达自己摆脱官场羁绊后,热爱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有关词的文体常识。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不同体裁的文体常识平时复习应学类归类,然后强化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5.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6.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5.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 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6.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抒情形象的能力。此题两首诗都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周诗: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诗中“麦陇翠浪”、“草根蛙噪”、“蝴蝶醉花”等意象生动形象第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让人赏心悦目,诗人沉醉其间,其乐无穷,陶醉于美妙山野春光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第二首诗:诗人依杖野步因深秋已至,不觉感到寒气袭人,再加上秋风无情,吹红了枫叶也吹白了诗人的头发,描写出一个深秋野步,身临其境,感慨年华已逝的伤感的老者形象。解读此题,宜从诗歌描写的意象入手,通过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首诗三四两句共同的表达技巧应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分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和其他表达技巧等,解读此题时,注意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手法,周诗写蝴蝶闲来无事,烂醉于野草花中;赵诗写秋风管闲事,更是明显使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情感,更突出了抒情主人公或喜或悲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3.“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2.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3.)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进,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分析时可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愁”体现了诗人不被重用的郁闷,忧国忧民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 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 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22.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23.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23.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解析】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此联上下两句所描写画面的内容,再在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虚和实”“动和静”或“声和色”“远和近”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发现它们的艺术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需分别作答。分析思想情感,要着重从诗句所写之景出发,结合诗句内容,揣摩其是以哀景写哀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1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8.比喻修辞,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19.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既要分析其所用修辞手法,也要抓住“水面平静”一语在诗中筛选有关词语。“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平静的水面比作“明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干明确规定“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就要找出诗中哪些是“动”,哪些是“静”;然后具体分析“动”和“静”的表现,再总提一句作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24.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3分)

2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答案】

24.(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 ,(1分)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1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25.B

【解析】

24.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向,要以诗句内容为主要依据。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B项的错误在于:本诗并没有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也不是在为后二句蓄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22.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

22.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的描写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2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少一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联的“精妙”之处,可从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方面考虑。本题中,颔联有“影”有“声”,因此可说是“视听结合”;此外在修辞方面,运用了比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不光要指出诗人是什么形象,还得用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分析时,可根据诗中所写竹轩的环境、诗人所见所听所写表现出来的诗人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0.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

20.(2分)“杨柳”,惜别。

21.(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对意象的鉴赏是诗词鉴赏中常考的内容,在复习中,要注意积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代表含义。比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代表孤傲高洁,梅花代表坚贞不屈,松柏象征孤高正直坚强等。本题中两首诗的第一句分别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水边杨柳曲尘丝”,均出现了杨柳这一意象,而“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每空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郑诗选取了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意象,反复渲染表达离思,融情于景。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君”和“我”形成对比,表达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以及别后的深长思念。(手法各1分,分析1分)杨诗“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手法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20.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1.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0.颔联的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中的“请”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首联中的“静”字。

2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芦影)。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某一联写景的特点,除了要注意该联的用词造句外,还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比较好找,“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而“过桥人似鉴中行”和“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暗写,前者暗写的是人影,后者暗写的是月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