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10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9.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20.诗的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案】
19.塑造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理由是不理残机和君出、思君。
20.比喻手法。好处是把思妇的思念过程比作满月由满到残的过程,表现出思妇的憔悴日甚一日,写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词语的运用来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思君如满月”一句,诗人把思妇的思念比作满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抽象的思念化为形象生动的满月;“夜夜减清辉”一句,以减清辉来比喻思妇的憔悴不堪,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先分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2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从内容的角度,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分)
23.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答案】
22.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3.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解析】
22.
试题分析: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结合着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人物形象特征。“溯洄”“溯游”“水中央”“水之湄”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男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男主任公的行踪变化来分析其形象特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20.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1.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0.主要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互结合的手法。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21.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分)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感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及关键词来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万里梦,是从空间角度来写,魂飞万里,表现了家乡之遥远,是虚写;五更愁,是从时间角度,来表现出自己整夜为愁思所缠绕的景象,是实写。 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尾联“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一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满”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都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何日”表明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同游”把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聚的情感表达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 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②高风:指秋风。 ③晚,指晚秋。
22.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23.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
【答案】
22.“悲”“念” (各1分) 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
23.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乡愁。(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手法3分,分析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一个“悲”字体现了客旅久滞的羁旅之愁;一个“念”字体现了思归未归的思乡之痛。答题时,要抓住“悲”“念”所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想象与共鸣感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景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着衬托作用,所以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由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来答出作者情感。如诗歌最后两句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凄寂心情及思乡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①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②。
【注】①折:弯曲。②景:影。
2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0.诗句“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9.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30.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的喜爱。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均可,要言之成理。明确手法1分,结合诗句准确2分,作用效果作者感情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作答。由“人意静”、“寒雾生”可体会出作者喜欢幽静的氛围;“临水、“稍见初日开”“遥山”等可体现出作者喜欢游玩山水,亲近自然;“学野凫”、“逐清景”“安得”等,体现出诗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如“动有声”,为动静结合的写法;以“折苇”对“遥山”之对比,可知运用了远景和近景结合的写法;“动声”“无影”属于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写法。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幽静,用来表达自己对宁静、淡雅的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答题时,内容、作用、效果都要涉及。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眼儿媚
[南宋]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2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2.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2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特点理解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描写特点的关键词来理解。一个“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景象,通过渲染这种阴暗的气氛,来烘托女子郁闷的心情。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根据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答出诗人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描写的内容及关键词来体会,颈联通过对莺声的描写,来衬托词人心中的春愁,化无形为有形,这种先写乐景,后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教以乐景衬哀情。答题时,可先分析乐景的特点,再分析烘托的词人的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4.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5.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24.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5.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三四句中找到一些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一些描述,然后再点出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即可。关键词如:挑促织、夜深、一灯明。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理解能力。此类题可根据诗句中描写的景物,一些关键词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答题时,可选择一种表现手法来分析,如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前后诗句的对比,相互衬托,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由此可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其它的角度,也可以选择,拟人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等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青玉案
张榘【注】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jǔ),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26.前人评论“上阕‘羞涩’一语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5分)
答:
27.结合下阕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26.①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风霜露后的黄花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2分)②新颖而巧妙地表现出词人此时羞愤苦涩的心情。(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7.①对自己被“儒寇误”的悲愤;②对官场得势者的警告;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秋风羞涩,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描写秋风的神态起着形象生动的作用,从而表现出词人的羞愤苦涩的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整体感知词的内容,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体会理解,“儒寇误”体现了词人的悲愤;“十载重漫”表现了作者对官场得势者的警告;“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组织答案时,先分析关键词,后体会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20.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联系全诗,说说开头两句的作用?(4分)
2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答案】
20.开头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2分)给全诗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1分)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了铺垫。(1分)
21.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2分)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两句写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表明了时令气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诗歌表情达意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联系本诗,应该是渲染凄冷伤感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本诗“孤舟”不是独立的,是和其他意象相配合而出现的,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尾联便写夜宿枫桥。孤舟“霜月系枫桥”,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0.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
20.(2分)“杨柳”,惜别。
21.(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对意象的鉴赏是诗词鉴赏中常考的内容,在复习中,要注意积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代表含义。比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代表孤傲高洁,梅花代表坚贞不屈,松柏象征孤高正直坚强等。本题中两首诗的第一句分别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水边杨柳曲尘丝”,均出现了杨柳这一意象,而“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每空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郑诗选取了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意象,反复渲染表达离思,融情于景。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君”和“我”形成对比,表达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以及别后的深长思念。(手法各1分,分析1分)杨诗“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手法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