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22.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3.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22.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愁,写出诗人不忍心分别的心情。
23.写眼前实景:颈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或: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解析】
22.
试题分析:注意整首诗的基调是离别,此“笑”就不是欢乐了,那么这“笑”和离愁是什么关系呢?是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一联是写景,均为清凉之景,而且空间跨度大,角度不一,一个是眼前之景,一个是想象分手后的情景。一个是陆路边上之景,一个是水中之景,分扣坐车和坐船,表现的是两人分手后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24.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5.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答案】
24.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叔明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媲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25.倪瓒抓住王叔文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解析】
24.
试题分析: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是用典,题目要求的是分析作用,就要看这些典故与下文的关系和与诗歌中心的关系,如果涉及到表现手法,也要一并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先指出王叔明画作的特点(能扛鼎),再说明作者对他的画作的倾向(高度评价),最后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看起来有点难,但结合题目就不难,元画的欣赏趣味肯定就暗含在题目之中。
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3.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4.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4.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23.
试题分析:先准确答出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最后要指出其效果或所抒发的情感。手法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凡分析“复杂情感”的,切得简单化处理。应该对原作逐句进行分析概括,再进行适当的整合归纳。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23.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4.诗歌围绕诗眼“有情”描绘了“风”的形象,结合全诗试作赏析。(5分)
【答案】
23.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此诗人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24.a.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b.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C.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解析】
23.
试题分析:分析表现手法一定要从全篇着眼,不能只看到一两句就下结论。题目问的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则只能答最主要的一种,一般的修辞手法最好不要作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抓住“诗眼”,对诗中每一联的内容都要和“诗眼”联系上,和“风”联系上,否则很容遗漏要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题(10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9.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20.诗的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案】
19.塑造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理由是不理残机和君出、思君。
20.比喻手法。好处是把思妇的思念过程比作满月由满到残的过程,表现出思妇的憔悴日甚一日,写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词语的运用来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思君如满月”一句,诗人把思妇的思念比作满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抽象的思念化为形象生动的满月;“夜夜减清辉”一句,以减清辉来比喻思妇的憔悴不堪,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先分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2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从内容的角度,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分)
23.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答案】
22.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3.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解析】
22.
试题分析: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结合着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人物形象特征。“溯洄”“溯游”“水中央”“水之湄”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男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男主任公的行踪变化来分析其形象特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20.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1.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0.主要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互结合的手法。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21.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分)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感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及关键词来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万里梦,是从空间角度来写,魂飞万里,表现了家乡之遥远,是虚写;五更愁,是从时间角度,来表现出自己整夜为愁思所缠绕的景象,是实写。 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尾联“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一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满”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都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何日”表明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同游”把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聚的情感表达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
晚
, 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②高风:指秋风。 ③晚,指晚秋。
22.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23.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
【答案】
22.“悲”“念” (各1分) 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
23.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乡愁。(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手法3分,分析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一个“悲”字体现了客旅久滞的羁旅之愁;一个“念”字体现了思归未归的思乡之痛。答题时,要抓住“悲”“念”所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想象与共鸣感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景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着衬托作用,所以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由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来答出作者情感。如诗歌最后两句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凄寂心情及思乡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①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②。
【注】①折:弯曲。②景:影。
2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0.诗句“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9.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30.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的喜爱。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均可,要言之成理。明确手法1分,结合诗句准确2分,作用效果作者感情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作答。由“人意静”、“寒雾生”可体会出作者喜欢幽静的氛围;“临水、“稍见初日开”“遥山”等可体现出作者喜欢游玩山水,亲近自然;“学野凫”、“逐清景”“安得”等,体现出诗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如“动有声”,为动静结合的写法;以“折苇”对“遥山”之对比,可知运用了远景和近景结合的写法;“动声”“无影”属于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写法。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幽静,用来表达自己对宁静、淡雅的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答题时,内容、作用、效果都要涉及。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眼儿媚
[南宋]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2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2.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2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特点理解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描写特点的关键词来理解。一个“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景象,通过渲染这种阴暗的气氛,来烘托女子郁闷的心情。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根据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答出诗人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描写的内容及关键词来体会,颈联通过对莺声的描写,来衬托词人心中的春愁,化无形为有形,这种先写乐景,后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教以乐景衬哀情。答题时,可先分析乐景的特点,再分析烘托的词人的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