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22.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2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2.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与友人相逢却又很快分别的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末句以伫立河边目送友人远去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每点2分,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答出其他,可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23.参考答案一:“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2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2分)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2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2分)       

(表明观点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答出该字表达效果及所表现的作者情感2分,没有具体解析则不得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诗人在表达情感是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说出使用手法,并结合诗歌主旨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词语的能力。两个词语镶嵌在诗句中,具体哪个好,要结合该字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既要扣住该字的意蕴,更要结合作用和效果来分析和判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析。(3分)

26.诗歌的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25.描绘林间美好的景象(1分):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1分);山花绚丽,树阴浓密(1分)。    

26.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笼中的画眉和林间的画眉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歌颂)(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前两句写景先写听到的景象,山间画眉百转千回随意飞动,再写视觉景象,山花烂漫树木繁茂高地参差。解答这类试题,先总说景象特征,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下句“不及”一词把所在金笼的画眉与林间自在的画眉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后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此外,本诗借物抒情,借笼中画眉对林间画眉的艳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

18.“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3分)

19.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

18.“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压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9.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赏析语言,也即所谓“炼字”,先解释这个字的一般意义,再说明在诗句中的特殊含意,最后说明其效果或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最后一联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至于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就要结合全诗来回答,同时,答题时也别忘了诗歌的题目所含的信息,如本诗的标题就说明了是“晚归”,如果忽视了这个信息,是无法准确作答的。

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22.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3.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22.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愁,写出诗人不忍心分别的心情。

23.写眼前实景:颈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或: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解析】

22.

试题分析:注意整首诗的基调是离别,此“笑”就不是欢乐了,那么这“笑”和离愁是什么关系呢?是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一联是写景,均为清凉之景,而且空间跨度大,角度不一,一个是眼前之景,一个是想象分手后的情景。一个是陆路边上之景,一个是水中之景,分扣坐车和坐船,表现的是两人分手后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24.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5.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答案】

24.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叔明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媲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25.倪瓒抓住王叔文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解析】

24.

试题分析: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是用典,题目要求的是分析作用,就要看这些典故与下文的关系和与诗歌中心的关系,如果涉及到表现手法,也要一并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先指出王叔明画作的特点(能扛鼎),再说明作者对他的画作的倾向(高度评价),最后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看起来有点难,但结合题目就不难,元画的欣赏趣味肯定就暗含在题目之中。

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3.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4.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4.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23.

试题分析:先准确答出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最后要指出其效果或所抒发的情感。手法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凡分析“复杂情感”的,切得简单化处理。应该对原作逐句进行分析概括,再进行适当的整合归纳。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23.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4.诗歌围绕诗眼“有情”描绘了“风”的形象,结合全诗试作赏析。(5分)

【答案】

23.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此诗人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24.a.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b.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C.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解析】

23.

试题分析:分析表现手法一定要从全篇着眼,不能只看到一两句就下结论。题目问的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则只能答最主要的一种,一般的修辞手法最好不要作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抓住“诗眼”,对诗中每一联的内容都要和“诗眼”联系上,和“风”联系上,否则很容遗漏要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题(10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9.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20.诗的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案】

19.塑造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理由是不理残机和君出、思君。

20.比喻手法。好处是把思妇的思念过程比作满月由满到残的过程,表现出思妇的憔悴日甚一日,写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词语的运用来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思君如满月”一句,诗人把思妇的思念比作满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抽象的思念化为形象生动的满月;“夜夜减清辉”一句,以减清辉来比喻思妇的憔悴不堪,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先分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2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从内容的角度,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分)  

23.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答案】

22.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3.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解析】

22.

试题分析: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结合着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人物形象特征。“溯洄”“溯游”“水中央”“水之湄”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男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男主任公的行踪变化来分析其形象特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20.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1.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0.主要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互结合的手法。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21.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分)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感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及关键词来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万里梦,是从空间角度来写,魂飞万里,表现了家乡之遥远,是虚写;五更愁,是从时间角度,来表现出自己整夜为愁思所缠绕的景象,是实写。 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尾联“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一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满”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都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何日”表明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同游”把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聚的情感表达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