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答: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6分)
答: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 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3分)
或:“青山望断河”, 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3分)
参考译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亲穆元休,在开元年间有名声,曾献书给天子,被提升为偃师丞,穆氏世代以儒学闻名。穆宁刚强正直,坚守气节。因考中明经科而调任盐山尉。安禄山叛乱,任命刘道玄为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卒杀死刘道玄,并散发檄文给州县以联合力量来抗击贼军。史思明侵犯盐山边境,郡守召穆宁暂时代理东光令抵御史思明。叛贼派遣使者来诱降穆宁,穆宁杀掉使者并以其首示众。郡守害怕激怒叛贼而使自己丢了性命,所以当即解除他的兵权,并撤掉他所代理的官职。当初,穆宁路过平原时,见到颜真卿,曾在一起估计到贼人肯定__。到这时,他听说颜真卿在抵抗安禄山,当即派人送信给颜真卿,颜真卿接到信后大喜,任命他为河北采访支使。穆宁将儿子嘱托给母弟说:“只要祖先不断香火,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随后便日夜兼程前去谒见颜真卿说:“先人已有子孙继嗣了,我可以随您去死。”既而叛贼攻打平原,穆宁劝颜真卿坚守城池,颜真卿不听,在夜里逃过河去,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拜见肃宗。肃宗询问情况,颜真卿回答说:“因为没听穆宁的话,所以才造成这样的结局。”肃宗认为穆宁不一般,下令让他乘驿马入朝,准备授任他为谏议大夫。后来正赶上颜真卿因刚直违背了皇帝的旨意,所以穆宁也被免官。
上元初年,穆宁任殿中侍御史,辅佐盐铁转运事务,驻守蛹桥。当时李光弼驻守徐州,军需跟不上,发文书索取财物和粮食,穆宁不给。李光弼生气,召穆宁前来想要杀掉他。有人劝穆宁躲避一下,穆宁说:“我避而不见就是失职,祸乱就会从我开始,到时怎能逃脱罪名呢?”即刻去见李光弼。李光弼说:“我统率数万兵马,替天子讨伐叛贼,粮食缺乏士卒就会逃跑,你紧闭粮仓不予救济,想使我的军队溃散吗?”他回答说:“朝廷让我穆宁主管粮仓,这是皇帝的命令,您能用一纸文书来索取呢?如今您需要粮食,如果我擅自给的话,那么改日我向您要兵,您也擅自给我吗?”李光弼握着他的手道歉说:“我本来知道这样做不可以,只不是想借此和您商量商量解决的办法。”当时人推重他能恪守官职。多次迁任为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正当此时,河运不畅,要从汉、沔经过商山进入京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公守法,设置戍卒巡逻来向商贾征税,又纵兵抢劫行人,路上的行人几乎断绝。李忠臣和穆宁在淮河两岸分别主政,他畏惧穆宁的威严,因而掠夺抢劫有所收敛,靠水路运输的商贾得以通行。
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他治理有政绩。继他而任和州刺史的人憎恨他,用天宝时的旧户籍核对现存的户口,以此来诬陷并弹劾穆宁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任为泉州司户参军事。儿子穆质上诉父亲冤情,经过三年此案才得以受理。皇帝下诏叫御史复查核实,结果是实际户口增加了数倍。召入朝廷拜授太子右论德。穆宁本性不会事奉权贵,而且刚毅寡合,执政者厌恶他,冤情虽然得到申雪,但还是将他安置在闲散官位上。穆宁闷闷不乐,自己感叹说:“时势不容纳我,我也不会舍身曲从时势,又凭什么来进取呢!”于是以有病为借口,多次成百天的休假,亲友们一再劝说,他这才参加了一次朝会。德宗在奉天,他前往德宗外出停驻的地方,升任秘书少监,改任太子右庶子。德宗回到京城,于是他说:“可以实行我的志向了!”随即辞官返回京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注: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1).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灯灭"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灯前"、"灯残"、"灯灭",写出了整个一个过程---由"读诗",到"诗尽",直到"暗坐"---情谊是真挚的,而__是漫长的,环境是阴森的,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交织在一起。
(2)诗的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雨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是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得乐天书
元稹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凉女哭问何如。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元稹于元和十年三月贬谪通州,当年八月,挚友白居易从长安贬谪江州。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 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登 缥 缈 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芫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__,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夜发分宁①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今江西修水,是诗人的老家。此诗作于诗人离家别友赴外地任职之时。
(1)这首诗的首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结尾句作简要赏析。(3分)
(1)首句借用王维《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之典故写送别,又暗和题目“夜发”,切入主题;(1分)“水东流”又用流水的无情反衬了故人有心。(1分)从而营造了送别时伤感沉重的气氛。(1分)
(2)那满川风月无比多情,因理解我的愁绪而满含愁意。诗人采用拟人(或“移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或“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使得诗句含蓄而耐人寻味。(答出手法1分,能简要分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4分)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评分标准:修辞2分,感情2分。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月夜溪庄访旧
柴望
山山明月路,何处认梅花?
石色冷如水,溪流白似沙。
清吟幽客梦,华发故人家。
相见即归去,已应河汉斜。
(1)颔联“不着‘月’字,却尽显月色”,请简要赏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所访“故人”的形象特点。(4分)
(1)(4分)
路边石头看上去像浸满了一泓寒水,溪流远望去好似一片白沙。(2分)夜色中这种视觉上的变化显然是源于月光的作用,月光将溪庄内外都笼罩在一派幽寂清冷的氛围中。(2分)
(2)(4分)
前两联通过明月、梅花、冷石、白溪等意象,勾勒故人所居环境的清幽明净,衬托故人高雅脱俗的形象特征;(2分)第三联写在故人家里,(看到他已是满头华发,在寒夜清吟声中这位优雅的高人似乎正沉浸在缥缈的梦境中,)通过描绘故人的言谈、容貌表现故人远离世俗、淡定洒脱的隐士特征。(2分)
古诗鉴赏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释】远客:指吴郎。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
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
【答案】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