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2.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5分)

23.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22.“草树”本是无情之物,但“知”和“斗”二字用拟人的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草树爱春、惜春之情。

23.【贬抑】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 3分)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3分)【褒扬】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3分)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3分)【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作用】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

22.

试题分析:赏析古诗中某字,可从此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词类活用等方面去探讨,再赏析其作用。比如“知”字,用在“草树”上;“斗”用在“红紫”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当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道比较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可自由选择答案,但都必须言之有理。如果认为是贬抑,可抓住杨花榆荚虽然有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特点分析;如果认为是褒扬,可从它们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方面去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鉴赏(11分)

听流人水调子 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筝音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作者晚年赴龙标(今湖南省黔阳)贬途中,写听到流落江湖的乐人弹奏的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②分付:安排。

17.请指出作者在首句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18.请结合诗句分析第四句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6分)

【答案】

17.三个意象。孤舟,是说作者独自一人乘船前往龙标;微月,是说只有高挂空中的月亮相伴;枫林,点明了秋季。(3分)构成了一种孤寂、凄冷的意境。(2分)

18.包含了弹筝的流人和贬谪中的作者两个人的情感。(2分)首先是流人弹筝时内心不由得激动不已,弹断了筝弦;听筝的作者又是被贬龙标,也不由伤感落泪(不由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的题目,意象主要是“孤舟”“微月”“枫林”。意境要从意象的共同特征中分析,“孤舟”突出“孤单”,“微月”,突出“迷茫”“冷清”,“枫林”点明“秋季”,三者结合,创设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探究的题目,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语句,注意正的“流人”是“流落江湖啊”的意思,作者又在“贬谪”途中,二人相遇,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都为自己的“境遇”而伤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9.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9.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2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3.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2.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 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3.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语句入手,两首诗歌的题目中都有“独宿”,可见相同点就是孤独之情,从两首诗的意境看第一首中“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主要是恬淡,第二首中的“冷晕侵残烛” “寒枝不成宿”,主要是冷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手法的题目,诗中明确要求是“修辞”,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等,本诗主要第一首是比喻,第二首是拟人,答出手法后要注意答效果,效果一般都和诗歌的情感相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本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诗人此时正客寓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竹叶:竹叶青酒。

19.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6分)

20.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19.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渲染: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借景抒情、视听结合、拟人)

20.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回答景物形象的题目时,应先分析写了哪些景,在概括归纳画面的特点。诗歌的颈联写到了夕阳西下、玄猿啼哭、霜雾下降、大雁归来的景致,画面特点是凄凉、寒冷。此句为写景句,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渲染、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分析此处,可见最突出的特点应是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和渲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首联,表现了诗人抱病登高的浓烈生活情趣。

颔联,诗笔顿转,诗人无分饮酒,于是命令菊花从此不必开,表现了诗人困苦生活,身体多病的艰辛。

颈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怀人。

尾联,直抒胸臆,遥怜弟妹,表达自身遭逢战乱的忧伤,寄托了自身的飘零寥落之感。

综合起来就是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21.这首诗的颈联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颈联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6分)

2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全面分析诗中丰富的情感。(5分)

【答案】

2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2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应该分析诗句,理解辨析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指出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颈联综合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重点分析“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句为写景句,可以从绘景的角度、远近、色彩、动静、虚实、视听觉等角度思考以及最常见的借景抒情。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时,则不能局限于这两句诗,应从全局把握诗歌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不单是从诗句出发,要综观诗题、作者(知人论诗)、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还包括注解。分析时,应逐句解读,切忌遗漏要点。

首联“兵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抨击忧愤;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表达了作者因战争家破人亡的哀痛孤独之情;颈联表现了友人离去,诗人的孤独寂寞;尾联“应须各努力”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头城①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②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 ③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④来。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29.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4分)

30.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9.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30.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此题属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型题目。基本答题步骤为点出该字的本义(有手法应该指出手法);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展开时要注意突出画面特征(分值少时可以省略这步);分析该字的作用效果,重点是意境、感情。

“在”、“回”二字属于动词,“回”字赋予了潮水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应明确指出。这两个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繁华不再,荒凉寂寞,营造了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不单是从诗句出发,要综观诗题、作者(知人论诗)、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还包括注解。

此诗通篇写景,以凄凉的基调描绘了一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荒凉古都图。结合诗人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大唐帝国日趋衰败,朝廷大臣相互排挤,牛李党争,地方割据有所抬头。可知,诗人是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此为前车之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分)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的综合鉴赏会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风格等内容,一般题目答错误选项比较明显,答题时注意甄别。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这首诗是他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20.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0.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3分)

21.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1分)颔联的“遥隔”表明漫游之地距故乡之远透露出思乡之情,“楚云端”表现出故乡可望而不可即也透露出思乡之情。(2分)颈联通过描写客子与家人的神态动作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点名相似之浓,下句设想家人望着自己的归去,使思乡的感情更加强烈。(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概括和意境分析的题目,主要意象有“木”“雁”“风”“江”,意境特征是“寒” “落”,意境应该是一幅“凄清、萧瑟”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题,分析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关键的语句进行,词中主要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是“乡泪”“客”,应是客居他乡的思想之情,抒情的方式是渲染和想象,渲染表现为“遥隔”想象主要表现为“归帆天际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9.“悲怨”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30.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29. 首联直接写出由听筝而引起无限悲怨之情。颔联写听筝声想象暮春情景,表现的是伤春(或惜别)的悲怨。颈联写筝声好似对影啜泣,远望长叹,表达的是思人的悲怨。尾联直抒胸臆,再次强调伤离别的悲怨。(要求依次列出所写悲怨的内涵或原因,答对2联1分,三联2分,四联3分。)

30. 示例一:这两句运用通感(或比喻)(1分),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示例二:这两句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把抽象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诗眼,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句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表达感情和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又因为“悲怨”是一个表现情感的词语,也可认为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时应结合全诗,逐联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应看清具体要求,它只问颔联的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修辞考虑,“似”、“如”两字表明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将听觉诉诸视觉,是通感的手法,比喻通感综合运用。从表现手法考虑,声音是虚的,而看到的景物是实的,此处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