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1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答案】
11.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②“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④ “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⑤“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每小点1分,答4点即满分)
1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每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壬辰寒食是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这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22.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
23.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22.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3.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__、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意象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辨明情感,意境注意诗中的“荒”“冷”“寒”,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中额的关键词语“孤舟客”,应是凄清之境和思乡孤寂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明确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此时明显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分析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境和情感上题已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0. 两诗首联均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图景?(4分)
11. 两诗末句说到“去年痕”,一用“应有”,一用“犹有”,所表达意思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0.黄昏月下,远行船只泊岸、客子投宿的生活图景。
11.王诗说“应有”。黄昏月下,光线不明,系痕难寻。借此表达出诗人寻找旧影的复杂情感。猜想痕迹,暗示孤身漂泊,欲重温旧梦,有希冀,也有失意。(3分)方诗说“犹有”。黄昏月下,光线惨淡,系痕依稀。借此表现出诗人故地重游的独特经历,痕迹犹在,见野店偏僻,来客稀少,有所见,也有所忆。(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从两诗中重要的词语“黄昏”、“月”、“店”、“系船”、“系舟”可概括出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 王诗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所云“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方诗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一年前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此时,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的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令诗人感到很惊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杨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注释】①谓谁:哪知道。作意:注意。②倩:请。猜:嫉恨。
(1)两首诗都是托“柳”言志,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寓意。(4分)
(2)元代人杨载认为绝句的写法,“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请分析《杨柳技词》第三句的作用。(4分)
(1)①杜诗写细弱婀娜若妙龄少女柔软腰肢的柳枝被狂风折断,饱含美被摧残(人才被扼杀)的同情。②刘诗写杨柳枝最先用一片翠绿迎来春光却招来了春风的嫉妒,意在批评妒贤嫉能的社会环境。
(2)第三句的“只缘”来了一个强烈的转折。前一联写杨柳枝一片翠绿最先迎来春光,表达诗人喜悦之情,第三句诗人情感由喜而忧,写杨柳枝多情柔美,却招来春风的嫉妒。这一转折使全诗主旨实现了一次升华。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①—②题。(5分)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①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两首诗描写景物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3分)
(2)①A;②答:以动(声)衬静(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突出了夏日的清幽;(1分)杨诗用小虫的叫声,衬出了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__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②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1)①B ; ②安于贫困潦倒,不作庸碌官吏,有救物济世的热情,怀才不遇无奈归隐。(1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 涉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 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 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②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24.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
25.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4分)
【答案】
24.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营造了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意境。
25.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借助幽怨的边声和茫茫的江水,将抽象的心中的思乡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后两句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进一步寄托更强烈的思归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诗中的意象有: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创造了一种萧索荒凉、孤寂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2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3.你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4分)
【答案】
22.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2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之情。(2分)
23.寒。(1分)一个寒字表面上是说夜气寒凉,(1分)实际上暗示了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寒字将此夜注入离情(或融情入景或情景交融)(1分),凸显了诗歌的境界。
【解析】
22.
试题分析: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沁园春·长沙
__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6.该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7.下面句子中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至少写出两个)(4分)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案】
26.《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27.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解析】
26.
试题分析: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
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
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作者以短短几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①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①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3.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14.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2分)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稚子和凫鹜、百鸟做对比,凫鹜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2分)
14.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使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形象的理解,抓住“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来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鉴赏表达技巧,解答时可抓住“两骭赤立仍苦饥”与“使汝不如凫鹜肥”就可确定运用了对比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抓住“使汝不如凫鹜肥?”与“岂无寸缕为汝衣?”这两个反问句来揣摩,就可揣摩出一方面表达了对稚儿饥寒交迫的同情,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