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24.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金国之春怎样的景象?请做简要分析。(5分)

25.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4.描绘出金国春天阴冷萧瑟的荒凉景象。(2分)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的荒凉凄惨!(1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__!(2分)

25.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年华已逝、有家难回、思念故国的深情。(2分)“诗穷莫写愁如海”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见愁之多之深;“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2分)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所写之景象。先总写诗歌所写的景象,然后具体分析。首联写阴风、黄沙、弱柳,给人感觉荒凉凄惨;颔联花上露水充满寒意,没有蝴蝶,草中藏着乌鸦,给人感觉阴森__。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愁如海”可见愁之多之深;“难将梦到家”有家难回、思念故国;“鬓边华”年华已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唐)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7.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

8.赏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达效果。(4分)

9.本诗四联景情相间,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案】

7.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云”“鸟”片刻千里的快速飞行引发“我”久滞难归的感伤。(1分)(若答“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思家更为迫切”之意也可)

8.(4分)“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1分);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1分);余晖渐暗之景,渲染出感伤情调(1分),引发诗人感时伤逝的情绪。(1分)

9.(4分)先是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情(2分),继而是夕阳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2分)。(分析中景与情的具体内容须阐明,不可太笼统。)

【解析】

7.

试题分析:诗的开头两句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借景抒情。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达行在所(其二)

杜甫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①行在所,朝廷临时所在地。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乘机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②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曾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

8.“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9.诗中是怎样表现“喜”这个主旨的?(4分)

10.宋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8.旧日在长安叛军纵横的紧张时局以及自己惊魂未定,度日如年的凄凉生活。

9.作者“喜”,是激动和喜悦。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

10.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在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感情是不平常的。看似语无伦次,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

【解析】

8.

试题分析:“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解答时要注意诗句中的“秋思”和“凄凉”这两个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昨天还在逃命,今天活着回来,随时有作鬼的可能。然后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比唐肃宗。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的重点在“意若贯珠”这几个词上。就是要结合诗句来说明“意若贯珠”,也就是这首诗的结构看似有点零乱,实则是散中见整。全诗都是围绕诗人的内心这种真实的感受来写,诗人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诗人这样写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这其中的情,就是“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开元末年,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

11.⑴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谈“自尔为佳节”在本诗的妙处。(4分)

1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大有取法屈原创作方法味道,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回答,这两句诗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1.内容上: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结构上:承上启下或为下文张本。(内容、结构各2分)

12.喻贤人君子的本心是洁身自好,不是博得外界提拔,求得富贵。抒发了作者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真实意思、情感各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 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 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 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 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 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 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 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 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 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 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 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 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 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1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答案】

11.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②“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④ “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⑤“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每小点1分,答4点即满分)

1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每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壬辰寒食是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这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22.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

23.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22.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3.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__、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意象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辨明情感,意境注意诗中的“荒”“冷”“寒”,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中额的关键词语“孤舟客”,应是凄清之境和思乡孤寂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明确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此时明显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分析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境和情感上题已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0. 两诗首联均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图景?(4分)

11. 两诗末句说到“去年痕”,一用“应有”,一用“犹有”,所表达意思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0.黄昏月下,远行船只泊岸、客子投宿的生活图景。

11.王诗说“应有”。黄昏月下,光线不明,系痕难寻。借此表达出诗人寻找旧影的复杂情感。猜想痕迹,暗示孤身漂泊,欲重温旧梦,有希冀,也有失意。(3分)方诗说“犹有”。黄昏月下,光线惨淡,系痕依稀。借此表现出诗人故地重游的独特经历,痕迹犹在,见野店偏僻,来客稀少,有所见,也有所忆。(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从两诗中重要的词语“黄昏”、“月”、“店”、“系船”、“系舟”可概括出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 王诗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所云“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方诗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一年前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此时,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的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令诗人感到很惊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杨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注释】①谓谁:哪知道。作意:注意。②倩:请。猜:嫉恨。

(1)两首诗都是托“柳”言志,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寓意。(4分)

(2)元代人杨载认为绝句的写法,“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请分析《杨柳技词》第三句的作用。(4分)

(1)①杜诗写细弱婀娜若妙龄少女柔软腰肢的柳枝被狂风折断,饱含美被摧残(人才被扼杀)的同情。②刘诗写杨柳枝最先用一片翠绿迎来春光却招来了春风的嫉妒,意在批评妒贤嫉能的社会环境。

(2)第三句的“只缘”来了一个强烈的转折。前一联写杨柳枝一片翠绿最先迎来春光,表达诗人喜悦之情,第三句诗人情感由喜而忧,写杨柳枝多情柔美,却招来春风的嫉妒。这一转折使全诗主旨实现了一次升华。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①—②题。(5分)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①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两首诗描写景物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3分)

(2)①A;②答:以动(声)衬静(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突出了夏日的清幽;(1分)杨诗用小虫的叫声,衬出了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__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②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1)①B ; ②安于贫困潦倒,不作庸碌官吏,有救物济世的热情,怀才不遇无奈归隐。(1点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