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23.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24.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答案】
23.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4.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抓住“自语”与“谁看”可想到视听结合起来;抓住“角声”与“月色”可想到由近及远;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起来诗句“音书绝”与“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9.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0.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分)
答:
【答案】
19.
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离家万里、有家难归的痛苦怀思。(2分)
20.
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感人!(6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比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20.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9.
“剑客”是诗人自喻,“霜刃”即剑之锋芒,比喻自己的才能,自己寒窗苦读十年,真才实学还未施展,宏图大志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诗人托物言志,借此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兴利除弊的人生理想。
20.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十年,剑客呕心沥血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来个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一个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19.
试题分析: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
20.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9.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20.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螺川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即诗中的“海岳”
19.“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两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妙?为什么?(5分)
20.尾联中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也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答案】
19.
“流”、“拨”用得妙。(1分)“流”字写出了江水长流不断,仿佛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1分)“拨”字写划动的短棹仿佛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1分)江水、木浆都是实体,梦境、星影是空幻浮动的,虚实结合间用这两个动词,组合成一幅星夜行舟图,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2分)
20.作用有三:一、孤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的外部特征,照应首联,紧扣诗歌题目。(1分)二、亭能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又能浮现出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的模样。螺山为之送行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均形象地表现出来。(1分)三、将螺山人格化,想到自己的离去冷落了螺山,因而螺山显得孤寂,比说自己孤寂显得更深沉浑厚,更能体现诗人真挚的感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颔联: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流”、“拨”二字富有动感,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让人浮想联翩,含义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尾联: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7.诗中前两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又是怎样描绘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27.描写了一幅典型的初夏景色: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幽居环境的清幽宁静。
28.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手法的综合题目,答题时首先对前两联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意境应为“幽”,景物的描绘主要从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入手,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标题注意“幽居”,显然是“闲适之情”,注释没有有用的信息,重点词语注意尾联的“叹”,“叹”的原因是“老”和“交旧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9.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晓连江风雨”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6分)
20.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9.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诗人描绘了暮春时节夜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3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20.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5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概括的题目,首先对诗歌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景物特征,语基的作用要结合诗歌的开头,开头主要是奠定情感基调和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进行探究,从诗歌的尾句“况半世、飘然羁旅”可以看出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相关试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8.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分析颔联与颈联分别给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并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6分)
29.《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请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8.颔联描绘了一幅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描绘了一幅翠竹沙沙,浣女归来,莲叶波动,渔舟夜捕,淳朴和谐的生活画卷,表现手法为动静结合。
29.尾联化用典故,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更佳,隐者自可久留,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对浑浊官场的厌恶。
【解析】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意境概括和表现手法的题目,景象概括主要是对诗句进行描述然后概括为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征)的图景,手法主要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概括,一联又是景物描写一般为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动静、虚实等,本题主要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对手法的解释和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手法主要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概括,一联又是景物描写一般为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动静、虚实、用典等,本题主要是衬托、渲染,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对手法的解释和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中国古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20.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9.今昔(或时间)对比,3分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分)
20.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2分 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2分 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的运用,对比有事件的对比和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对比是不同事物之间好区分,事件的对比是同一事物前后的对比,不好区分,答题时列出对比的对象,然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从诗歌的题材看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歌,借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件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一曲霓裳四海兵”可见统治者的荒淫,“故宫惟有树长生”可见对王朝更替的慨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21.请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2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主人公“忧愁不能寐”的情状?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1)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久居异乡、夜不能寐、愁思辗转的游子形象。
或: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徘徊辗转、愁思难寐的闺中女子形象。
22.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1分)“看月、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1分)“出户彷徨”,伸颈远望,回房落泪,(1分)这些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夜不能寐的情状,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首诗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的遭遇;修饰词语可直接提取,其它可概括,如“忧愁”“ 不能寐”“ 徘徊”“ 愁思”“ 彷徨”表现了主人公夜不能寐、愁思辗转;“客行”“早旋归”表现了久居异乡;答题时,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中描写“忧愁不能寐”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揽、起、徘徊、出户、引领”一系列动作,写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孤独忧愁的愁绪,故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主人公孤独忧愁思家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