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这首清代诗歌,完成小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20.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答:
21.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答:
【答案】
20.“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2分)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角度巧妙,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4分)
21.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形象特点2分,结合景物分析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首联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一词写尽秋山美景。唐人张旭有“山光物态弄春晖”,常建有“山光悦鸟性”之诗句。但山光虽美,小园中景物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本为小园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 不但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富有魅力。此句与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尾联“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诗句故设重字,造语别致。“小园”“小立”两个“小”字一指范围,一指时间。为何“宜小立”?只因月已如霜。虽曰“小立”,然诗人自“斜阳”至“新月似新霜”,也立之太久,陶醉于眼前美景而不忍离去。新月新霜乃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之象征,于是一个孤清高洁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27.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28.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29.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
27.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一意境。
28.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29.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象和意境的题目,意象有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境注意诗中的“寒”
“寂寞”,意境应该是“凄清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考核的是一联,应该从表现手法入手,手法是动静结合,答出后明确效果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贬”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将何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其中选择题3分)
采 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昐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着忧伤。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明出征时是春天,以随风飘扬的柳丝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C.“今我思,雨雪霏霏”表明归时是冬天,用雪花纷飞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D.本诗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主题更突出,增加了诗歌的音韵。
25.概括第四、五章的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4分)
【答案】
24.D
25.内容:描写征人戍边的战斗生活,重点写了战车的高大、装备的精良、战斗的胜利等。(2分)情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痛恨,对自己阵营和多次大捷的自豪。(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D运用了重章叠唱手法的是前三章。重章叠唱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作者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引出下句“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描写的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对自己阵营和多次大捷的自豪。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表达了对入侵者的痛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6.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
27.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4分)
【答案】
26.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6分,每点2分)
27.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4分,每点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的特殊的含义的分析的题目,注意分析所选意象的某些特征和“游子”的哪些心情相关,飞蓬——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标题是“送友人”应该有离别之情,“浮云”“孤蓬”应该是别后友人的处境,可见关怀、牵挂之情。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应该是长久的注视友人,一直到不见,应该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22.请简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手法。(5分)
2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
22.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2分),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2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1分)
23.“难”。(2分,答“苦”给1分)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2分)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这一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 。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难 ”,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 ,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王文濡评这首诗说 :“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 ,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4.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5.“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4.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1分)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1分)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1分)
25.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由“行人”“酒半酣”“离恨”可联想出一幅难舍难份离别画面,由此可感悟出“春潭”“系”住“画舸”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来表现主客的离愁别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载”“离愁”两方面来赏析其妙处,“离愁”是抽象的、无形的情感,而一个“载”字却把“离愁”拟人化,具体形象化,可触摸的实物,起到化虚为实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余丈,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26.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27.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1分)。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1分)。
27.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1分)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26.
试题分析:首先从颔联中找出写景的意象词“河桥”“江树”,写情的关键词有“不相送”“含情”,从表现手法角度可知,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再结合着诗人卧病在床的背景,可知,河桥边杨柳依依惜别是诗人想象的送别场面;借杨柳的依依惜别来表达诗人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答题思路是:表现手法+诗句描述+情感抒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炼字的角度,从“嗟”字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抒发的诗人情感等角度分析,“嗟”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可根据诗中的背景及典故来体会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情感,如惜别、感伤、抚慰与期望等情感内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②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__之音。
2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分)
2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答案】
21.景象: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柳外荡舟、莲歌互答的欢乐景象。(1分)一叶小舟从杨柳岸边荡过,舟上有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他们互唱互答,打破了夜的寂静。(1分)这种热闹的景象与下文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
22.①“南朝旧曲”是以陈后主的荒淫比喻当时统治者的腐败,这首曲子令人回溯过去,体会到金的衰亡、元的__。②“司马泪痕多”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化用而来,表达了诗人如同“沦落天涯”一样的__之恨。(4分。每点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根据“采莲人”“采莲歌”“柳外”“舟”,通过联想和想象,就能描绘出一幅采莲人乘着小舟在歌声中欢快的从杨柳岸边荡过的景象,然后根据画面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作答,在内容上,可指出这种欢乐景象;在结构上,可根据下文的“独”“伤心”“泪”等关键词,可得出与下文的孤独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故答题时,可结合着注释了解写作背景,通过分析“南朝旧曲”所暗喻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司马泪痕多”所表现的__之音来表达诗人的__之恨。解答思路是“了解背景+分析典故+表达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24.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3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24.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次句“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24.首联和颔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5.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案】
24.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分)
25.①“九死南荒吾不恨”。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各2分)
【解析】
24.试题分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5.试题分析:“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__;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