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1)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2)将“囊括”改为“精选”或其他正确的词;(3)去掉“小说”或“文学”;(4)去掉“海内外”的“内”或“以及大陆”;(5)“务必”改为“请”;(6)把“贵出版社”改为“我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以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题时,一般需要通读一遍,注意关键性词句。其中标点考查到括号的位置,括号应该紧贴被解释的部分,即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此外一些用语不得体,如“务必”语气过于强硬,“贵”谦辞使用不当。还有语义重复问题,如“文学”中包含“小说”,“海内外”包括“大陆”。最后还有用词不当,如“囊括”。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5.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5分)

26.请结合本诗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筝声”之“悲怨”的。(6分)

【答案】

25.“独”是孤单的意思,“空”是空旷,寂寥的意思。(2分)渲染了亲友离别之后孤单,寂寞,苦苦相思的凄清伤感的氛围。(3分)

26.作者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1分)在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风逐柳絮,鸟儿哀鸣的伤春画面。(2分)在颈联中描绘了灯下只影落泪,楼头伥立相思的凄凉场景,(2分)以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筝声之“悲怨”。(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写人世的悲欢,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9.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0.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9.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0.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诗人首联写贫女的出身:“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绮罗”,用绫罗绸缎做成的华丽衣裳。诗人通过对比来展现贫女的身份和心理—— “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卑微,又显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简陋;“绮罗香”写出了富女服饰的豪华;“未识”,突出贫女生活之苦;一个“拟”字,表达了贫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益自伤”,则写出其内心愿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对比之下,一个出身寒微、内心充满忧愁苦闷的贫女形象,呼之欲出矣!  

颈联写贫女的妆容:“风流高格调”,指贫女不与时俗同流、自成一格的妆扮;“俭梳妆”即俭妆,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妆扮。因为人们都喜欢时兴的妆扮,所以贫女的妆容倍受冷落。世人都喜欢时兴的俭妆,但贫女不愿意随波逐流,她的妆扮自然就没有谁会去欣赏了。“谁爱”与“共怜”对比,既写出了贫女与世人在妆容上的差别,还体现出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不慕时俗、纯朴清丽的心灵。  

颔联写贫女的品格:贫女十指纤巧,在穿针引线的女红方面有过人的本领,但她从不凭这双手在描眉画眼方面与人争高低。 “敢将”,表现出贫女在女红上的技艺高超和无比自信;“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进一步突出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诗人还是用对比,突出了贫女天资聪慧、勤劳勇敢、不尚浮华的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这是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她不幸的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勤劳节俭的高尚品格不被人们欣赏,低下庸俗的反而受到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诗人藉此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改写。

梅花绝句(之三)

陆 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请围绕本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15分)

要求:(1)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同时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描写生动形象,符合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所写内容一定要符合题目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风雪中的梅花,表现出梅花傲骨凛然、气节高坚的品格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9.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20.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9.

(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20.

“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汗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剌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25.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6.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析。(3分)

答:

【答案】

25.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山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I司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6.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象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名山都未逢”在诗人显然是铺垫,揣摩“泊舟汗阳郭,始见香炉峰”很容易能想能衬托或对比这两种手法。类似题目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品读“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可品味出对隐逸生活的象往之情,品味“日暮空闻钟”一句中的“空”字可品味出不见高人的怅惘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6.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17.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8.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案】

16.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17.空间  时间(2分)

18.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容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6分)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23.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作答。(2分)

24.下片塑造了曾使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案】

23.刚与朋友相见又要分别的伤感和依依不舍。(“记得”写出相见美好。“堪惊”“双鬓已星星”写出别后的伤感寂寥。“谁知”“还与”相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感情绪。)

24.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形象。他不顾边塞艰苦,担心皇帝下诏征调,命令他回家,渴望建功立业。作者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解析】

23.

试题分析: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9.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0.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答案】

19.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0.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做了铺垫。诗中的 “雨萧萧”“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诸语,很好地体现了晚秋时节的时令特征。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所描绘的景物概括时令特征,结合作者处境、情感判断氛围特点。此题为2012年山东省高考试题,高一学生以高考题作为试题似乎过于超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诗写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孤舟不仅是见证这一切的物证,而且与作者所写景物格调一致、意境相同,并且点明了作者的处境。孤舟,既写舟,又代指人;既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与情感主旨的关系,亦即景与情的关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 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20.赏析“镜天飞雪一双鸥”使用了哪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21.诗歌的最后两句,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内容及情感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①比喻(1分),“镜天”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1分);

②反衬(1分),“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以双鸥的成双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2分)

21.内容①诗人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1分)。

情感: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2分)和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