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三个词语概括下列语段是从哪三个角度阐发“教养”的。(4分)
教养指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追求教养主要不是为了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是为了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获得教养就必须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答案】概念,目的,途径。(4分,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分析材料的层次。本段共有三个句号,共有三个内容。第一句话是讲“教养”是什么,第二句话是讲为什么要追求“教养”,第三句话是讲怎样获得“教养”。而题干要求是用三个词语来概括语段是从哪三个角度阐发“教养”的,因此应围绕上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找出三个词语来涵盖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概念、目的、途径。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7.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意蕴。(3分)
28.请分条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 (4分)
29.诗歌最后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
27.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3分,每点1分)
28.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帮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3分,每点1分,答到3点即可)
29.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诗人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愁之深,愁之长(1分),这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1分),诗歌最后以反问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1分)。(3分)
【解析】
27.试题分析:对“香”字意蕴的理解,可抓住表层义和深层义这两个方面。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柳花”,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使得本无气味的柳絮也有了味道。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试题分析:“如何”即怎样,包含手法的运用。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诗的首句即烘托出了氛围,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写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反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22.“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3.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22.(3分)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23.(4分)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问的很明确,问什么答什么就行了。诗句的意思是,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从此看应是傍晚时分的景象。这一景象的描写,采用了视听相结合的手法。也就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试题分析:“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这是律诗的尾联。“征人流泪”的原因应就以上的诗句来逐一梳理。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明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注】诸季:诸弟
24.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2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4.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5.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按照采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思路答题,以“蛟龙斗”来形容巨浪之大,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风大;“虎豹来”以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巨浪之大,从而进一步写出了风大。也可从衬托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前四句,以“哀”“萧萧”“蛟龙斗”写出了风大,凄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后四句以“霜”“异乡”“畏”“茱萸酒”“黄花”写出了诗人重阳节客居他乡的情形,从前四句的凄凉的景象,和后四句的重阳佳节的描写来看,诗人因风大受阻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5.诗歌前两句描写杏花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借北陂杏花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
25.①衬托手法,以“陂春水”环绕衬托杏花的清幽。②虚实相生,以树上的杏花与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虚实结合,写出杏花的明丽与摇曳。③拟人手法,“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光彩照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6.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北陂杏花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或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组我人格(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前两句,重点显然不在抒情手法上,应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考虑,表现手法应为衬托,用环境的清幽衬托杏花的高洁,虚实用实的杏花和虚的影子结合,拟人,从“妖娆”二字可以看出,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本诗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答题时抓住杏花的特点答出要表现人物的性格,抓住“妖娆”“纵”“绝胜”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采桑子 重阳
__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以后,__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__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__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26.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3分)
27.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26.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错一句,扣1分)
27.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2分)“胜似春光”是就“秋季里满眼“黄花”,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特点说的。(2分)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1分)
【解析】
26.试题分析:要注意本题前半句的做题要求,那就是揣摩“廖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试题分析:说“不似春光”,就是,“一年一度秋风劲”, 西风劲烈,秋气肃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
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3.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
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完成后面题目。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5.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5分)
26.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答案】
25.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在树叶间上下翻飞。(3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分)
26.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浮沉,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4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如果答“托物抒情”或“借物抒情”等皆可给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小题两问,第一问要求从全诗穷尽筛选素蝶的全部动态,关键是要表述全面,不可漏掉一个。第二问必须紧扣“描写”这个表现手法,结合具体的描写情形来作答。注意审题,特别要留心题干中的核心词。细读全诗,可发现本诗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了素蝶的活动,如追随着蜜蜂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飞起,和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诗句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描写,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整合答案时,要先写出素蝶的活动,然后点明描写方法。第一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第二问首先判断作者描写素蝶时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第2小题共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诗的主旨。其一般表述方式为:通过……表现了……。答此类题时,必须结合作者,结合注释,透过诗句的表层义理解其深层含义。第二问只明确地问此诗的表现手法的名称,考生要立足全诗选择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来作答,而不宜盲目地堆砌多种表现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20.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22.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20.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21.D
22.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
皆为四句七字,故为七言绝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
“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
二人对景物的态度相同,借其抒发的情感不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8.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19.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
18.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彻夜无眠,来写相思之情的。(3分)
19.拟物。把月光想象成可以用手捧的东西。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来送给缘分的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刻画了一个思念却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的无奈而失落的人物形象。(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