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2分)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17.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答案】

1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6.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1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17.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且言之成理者,最多得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

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形象题,其解题思路是先描述景象,再分析意境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赏析诗句要抓住其表现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20.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21.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昔

唐·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

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26.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3分)

27.前人评价这首诗,称其“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5分)

【答案】

26.①对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回味、留恋;②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③对社稷倾危的感叹。(1点1分)

27.

①对比: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②象征:“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③双关:“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纷乱,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④以景作结:最后一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以写景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融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 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

16.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17.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答案】

16.“遣”字传神,“使、令、让”的意思。(“满”也可)(2分)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是蒙古军的铁骑和南宋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3分)

17.

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南宋王朝的领土十分广阔,建业的地势也相当的险峻,现在却落得个“社稷空”的下场,(2分)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第二联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感慨古盛今衰,从而借古讽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同“反”。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7.请从动与静的角度,鉴赏颈联的艺术效果。(5分)

【答案】

16.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偶集的惊喜之情和诗人的羁旅之愁。(2分)第二联写诗人在京城能和江南一样与朋友偶然相聚,大家高兴地还以为是在梦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2分)第四联写诗人劝漂泊在外的游客应该长醉,可是等到分别的早晨大家相互挽留,谁都害怕报晓晨钟的响起,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2分)

17.颈联上句写风吹动了树枝而惊动了夜宿的鹊鸟,这是动(1分);下句带着露水的草覆盖着秋夜熟睡的虫子,这是静(1分),诗人以动衬静,(1分)描绘了寂静凄凉的秋夜景象,暗寓了他乡羁旅生活的辛酸况味。(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根据题目和诗中语句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根据题目可知,此诗写的是友人偶然在客舍会集时的情况。由“翻疑梦里逢”一句可知作者对此次集会高兴得怀疑是在梦里;由尾联可知作者对羁旅生活愁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几点:一是必须从“动和静”的角度分析,一是只能分析颈联语句,一是必须写出其作用。分析“动”,主要抓动词,如句中的“惊”和“覆”;分析“静”,主要根据诗中意象的具体情况,比如“鹊鸟”的飞是“动”‘“露草”和“寒虫”则是“静”。这样的好处就是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韵译及简析】秋夜里一轮满月高挂天空,光华洒满宫城的门户千重。在京城能和江南一样相聚,大家反而怀疑是梦里相逢。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露草里唧唧地哭叫着寒虫。漂泊在外的游客应该长醉,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响钟。

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集京城长安,感慨无限。因为相见非易,应作长夜之欢,故最怕晓钟,担心分手。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颔联写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颈联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末联写羁旅之愁,应作长醉,款款写来,层次分明,写景有致,抒情深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撞击, 。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散,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草木不生的冬季景况, 。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害。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 ,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答案】①扬起遍布全球的尘云②恐龙最后因饿死而灭绝③扬起的尘云造成寒冷气候(扬起的尘云造成核冬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补写横线上的句子,要联系前后文内容。第①处前文是“地球遭受撞击”,后文是“这些尘云”,所以横线句子应是“扬起遍布全球的尘云”的内容;第②处横线前“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草木不生的冬季景况”,横线处句子应是“恐龙最后因饿死而灭绝”;第③处结合前文内容应是“扬起的尘云造成寒冷气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22.首二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23.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22.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

23.“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喻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写出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25.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6.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5.(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清新明丽。(2分,只答某一具体景物的特点,如水势浩大、杨柳婀娜等,得1分。)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2分,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26.动静结合。(1分)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1分)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1分)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

本题第一问属于景物形象题,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步骤如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要忠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创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本题写雨后池塘空气清新,湖水清澈平静,杨柳忽然被风吹动,水中的荷叶也发出声响。好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3、分析作者的感情。根据画面景物所表现的出来的氛围特点,去体会寓于其中的感情。从本题中我们很容易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会描写出如此没得画面。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要注意审清题干,题干是“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那么我们需要从描写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通读全诗,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从修辞方法上,发现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描写手法上看,动静结合这种手法最为明显。在答出“是什么”之后,再回答“为什么”,可以知道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雨后湖水的涨满湖面,湖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东风忽起,杨柳拂动,荷叶发出声响。这是动态描写,给人一种动态美。最后再回答“怎么样”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画面优美而不呆滞。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19.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

20.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4分)

【答案】

19.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一点1分,四点满分)

20.比喻。前一句,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句,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手法1分,鉴赏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尤其是“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读来令人感泣。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本诗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24.诗人的“知雪重”是运用什么写法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5分)

25.评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案】

24.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5分)

25.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6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