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22.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23.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2.①诗人先是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②到达隐者居所,却发现隐者不在,不免有些失望;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23.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优美、幽邃的环境,从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意象意境、直接或间接抒情、细节等角度出发。
诗歌前四句作者交代自己上山寻人,却没有遇上,感情由满怀仰慕之情时的兴致勃勃到寻人不遇的失落;第五六句描绘了一幅山中幽绝美景,顿感荡心耳,惬意不已;第七八句,诗人由寻人不遇的失落中得到了心灵的清净,尽兴而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问题。“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一句是山中的景物描写,内容上,从意象意境来赏析诗句;结构上,因为此句在诗歌中间,一般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16.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①,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②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__。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5.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16.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6分)
【答案】
15.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一位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的形象。(戍边将士,1分;余4分。“不辞辛苦”也可)
16.借景抒情(以景结情。1分。“视觉、听觉结合”也可)。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根据注释读懂前两句的意思。比如“结束”意为戎装打扮,英姿飒爽;“朝暮驰猎”的意思是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不辞辛苦。然后再用一个句子组织成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表达技巧”一语所包含的意思。表达技巧包括所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诸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技巧。本题结尾两句,明显有写景的语句,而且抒发了作者情感,所以可认为世界景抒情的方法。再加上“燕歌未断”和“牧马群嘶”是需用听觉感受的;“塞鸿飞”和“边草绿”是需用视觉感受的,故可认为是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然后还需写出这种技巧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 ②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 ③华:花白
24.简要分析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3分)
25.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概述。 (3分)
【答案】
24.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一个清秋的夜晚,诗人来到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投宿。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茅房,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 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分)作用:衬托出作者自己南征北战的雄心壮志,以及些微惆怅。(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1分)
25.下片塑造了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免官失意归来后已是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平生塞北江南的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2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集中写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展现的是一种破败冷落荒凉萧瑟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片中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衬托了作者,为下片做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可以从诗词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下片首先从外貌来塑造诗人形象: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然后写人物所见所感: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对于真正存在的饥鼠,蝙蝠视而不见,对满耳风声充耳不闻,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尽是祖国大好河山。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21.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22.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答案】
21.“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2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春色美妙、春意无尽。(1分),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22.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细节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寄寓了她对从军丈夫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1.“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 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有所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乌江亭
[唐]杜牧 [宋]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是项羽自刎之处。
17、(1)上面两首诗歌从形式上都属于 ,内容上都属于 诗(2分)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咏史(怀古)
【小题2】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知。(6分,各个观点2分,结合原诗句分析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内容上与历史人物项羽有关,所以是咏史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杜牧《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则不难看出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2分)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17.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答案】
1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6.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1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17.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且言之成理者,最多得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
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形象题,其解题思路是先描述景象,再分析意境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赏析诗句要抓住其表现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20.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21.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昔
唐·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
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26.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3分)
27.前人评价这首诗,称其“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5分)
【答案】
26.①对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回味、留恋;②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③对社稷倾危的感叹。(1点1分)
27.
①对比: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②象征:“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③双关:“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纷乱,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④以景作结:最后一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以写景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融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 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
16.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17.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答案】
16.“遣”字传神,“使、令、让”的意思。(“满”也可)(2分)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是蒙古军的铁骑和南宋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3分)
17.
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南宋王朝的领土十分广阔,建业的地势也相当的险峻,现在却落得个“社稷空”的下场,(2分)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第二联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感慨古盛今衰,从而借古讽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