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新春感事
(明)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6.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17.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答案】
16.(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
17.(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探究的题目,情感探究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探究,注释中有“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的解释,诗句中“亲知是陌尘”可知情感为: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考核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对手法解释和效果的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路梅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18.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7.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18.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人形象的题目,答题时先简要概括诗人的作为,然后概括形象特征,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传闻”“不免”“亲手折”“早知”“春意”。答题时还要注意“梅花”的特征,要和主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问的是描绘梅花的手法,全诗几乎没有写梅花,通过诗人的行动表现出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7.请概括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特点。(4分)
18.诗的五、六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7.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形象。每点1分)
18.反衬(对比也可),用“野外”“众芳”细琐却被采回摆放厅堂,反衬甘菊花的生不逢时,不被欣赏。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答象征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意象的题目,要抓住诗中描述意象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词中的词语“移时晚”“不堪摘”“空长”“缠风霜”,可以看出是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诗总体上看应该是托物言志的诗歌,但题干问的是五六句,应该答表现手法,应该是对比或反衬,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方的特点,应该是突出“甘菊花”的不被欣赏的形象特征,情感就是对“甘菊花”的同情和对世人做法的批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24.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
25.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4.同:思乡、孤独。异:高诗还有岁月流逝的悲凉。
25.答案要点:①暗含除夜的快乐,写出了情感变化;②将他人之乐与自己之“凄凉”对比,突出自己的孤寂凄凉。
【解析】
24.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中“故乡”一词显然是诗人思乡情感的落点。影景语即情语,“寒灯”之“寒”自然是一写环境二写心情,从“旅馆”“不眠”两词可看出。古代诗人往往将思乡思亲的情感与怀才不遇的人生失意写在一起的。第二首诗中开篇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20.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21.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22.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句诗。(4分)
23.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2.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3.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角度作答,回答作用时,可结合着表现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形容对象的特点即可。如词人分别以“山”“波”来形容歌女的眉与醉眼,很明显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之美形象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可抓住词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人情感。首句描写美丽的自然之景,烘托了词人愉悦的心情;“昌歜”“玉舟”“水调唱歌头”展现出一幅美酒欢歌的画面;“晚云留”体现了词人游兴正浓,至晚不归的兴致。故答题时,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闺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8.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
19.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8.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
19.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轻轻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一片深情。
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该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进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来理解,第一首由“边柳”“陌上桑”可知,前两句为景物描写,“忘采叶”体现了思妇因看到“柳、桑”景物想起远在边关的丈夫而忘记了采叶;“梦渔阳”因受到景物的触发而梦到丈夫,故属于借景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第二首“忧”“泪”“衣到无”等都直接体现出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故属于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可任选一首诗歌,从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句的妙处。如第一首,“提笼忘采叶”一句中“忘采叶”是由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的触动,故起着照应作用;从下句“梦渔阳”来看,“忘采叶”一句为“梦”做了铺垫;在内容情感方面,“忘”体现出了思妇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思妇及因景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22.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23.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2.①诗人先是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②到达隐者居所,却发现隐者不在,不免有些失望;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23.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优美、幽邃的环境,从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意象意境、直接或间接抒情、细节等角度出发。
诗歌前四句作者交代自己上山寻人,却没有遇上,感情由满怀仰慕之情时的兴致勃勃到寻人不遇的失落;第五六句描绘了一幅山中幽绝美景,顿感荡心耳,惬意不已;第七八句,诗人由寻人不遇的失落中得到了心灵的清净,尽兴而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问题。“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一句是山中的景物描写,内容上,从意象意境来赏析诗句;结构上,因为此句在诗歌中间,一般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16.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①,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②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__。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5.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16.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6分)
【答案】
15.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一位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的形象。(戍边将士,1分;余4分。“不辞辛苦”也可)
16.借景抒情(以景结情。1分。“视觉、听觉结合”也可)。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根据注释读懂前两句的意思。比如“结束”意为戎装打扮,英姿飒爽;“朝暮驰猎”的意思是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不辞辛苦。然后再用一个句子组织成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表达技巧”一语所包含的意思。表达技巧包括所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诸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技巧。本题结尾两句,明显有写景的语句,而且抒发了作者情感,所以可认为世界景抒情的方法。再加上“燕歌未断”和“牧马群嘶”是需用听觉感受的;“塞鸿飞”和“边草绿”是需用视觉感受的,故可认为是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然后还需写出这种技巧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