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习题。(8分)
根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26.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7.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1)比喻、拟人、象征。把根比喻成母亲,写出了根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动形象。(“走”赋予根人的情感,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27.(2)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最后的归宿,母亲是源头,表现了诗人对根的敬畏、依恋之情。
【解析】
26.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坟墓”、“母亲”的象征含义“归宿”、“源头”。结合诗歌中的诗句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晚
雷震
注:①塘:堤岸。②陂:bēi,池塘。
16.本诗中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图景?(5分)
17.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
【答案】
16.主要意象有:池塘、落日、牛、山、短笛等(2分,写出两个1分,四个2分);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宁静的晚村暮色图景。(傍晚时分,乡村牧童归家时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暮色图景)(3分)。
17.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调皮可爱、淳朴无邪等)。(“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并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3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诗的主要意象有:池塘、落日、牛、山、牧童、短笛等。这些意象非常明朗,表现的是傍晚时分,乡村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诗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后两句描写晚归的牧童,在和谐宁静的乡村傍晚,归去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奏着没有音韵节奏的短笛,这是牧牛晚归的牧童天真烂漫,心情愉悦的表现,作者借牧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25.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26.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答案】
25.(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26.(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考点1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
试题分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0.“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2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这两句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是反衬(对比、拟人)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野鸭毫无愁绪,吵嚷热闹的景象(1分),反衬孤雁的孤寂和愁苦(2分)。
21.这首诗抒发了漂泊途中孤单悲凉的情感(2分),整体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离散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求(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的形象是“孤雁”,出现“野鸭”,应该是对比或衬托,答题时答出效果,目的是突出“孤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是个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杜甫的经历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作答,关键的词语有:“孤”“念群”“哀”“相失”,还要注意“雁”即“鸿鹄”的特征,志向高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20.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1.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20.草木摇落,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作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3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3分)
21.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2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关系的赏析题目,首先对首联描写的景物简单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注意意境的特征和情感,意境要抓住“摇落”“霜叶” 应是“萧瑟秋景图”,情感要结合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孤”“独”“乡心”来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赏析题目,手法是以景结情,先对尾联的内容进行描述,然后点明此景含有的情感,此题和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结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法曲献仙音·咏铁马同云臣赋①
[清]陈维崧
赤兔无成,乌骓不逝,屈作小廊檐马。碎珮琮琤,丛铃戛②,依稀客窗闲话。更乌鹊时相触,霜欺兼雨打。
几悲咤。想多年、战场猛气,矜蹴踏、万马一时都哑。流落到而今,踠③霜蹄、寄人篱下。潦倒馀生,尽闲身、蛛丝同挂。又西风唤起,仍旧酸嘶中夜。
【注】①铁马:又称“檐马”、“风铎”,悬于檐间的铁片,风吹则相击发声,是现代风铃的前身。②琮琤,戛:象声词。③踠:曲。
20.词的上片描写出铁马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作分析。(5分)
21.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遭遇不幸、屈居檐下,任鸟雀相触、霜欺雨打的悲凉形象。(3分)作者把檐下随风摆动的铁马看成“无成”的赤兔、“不逝”的乌骓,创业无成,抱恨无穷,不幸屈居檐下,鸟雀可以任意触犯,霜雪可以任意欺凌,风雨可以任意吹打。(2分)
21.对比,作者以铁马往日的经历(“战场猛气,矜蹴踏”)和当前的境况(“踠霜蹄、寄人篱下”“ 潦倒馀生,尽闲身、蛛丝同挂”)作对比,突出了铁马的悲惨处境。(2分)作者借铁马表现了穷途失意(寄人篱下)、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辛酸和愤慨,(2分)也表现了作者自伤流落潦倒的同时,猛气仍在、壮心不已。(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形象的分析题目,答题时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无成”“不逝”“屈”“欺”“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综合分析的题目,从“想多年”和“到而今”手法显然是对比,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注释、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作答,关键词语:“寄人篱下”“潦倒馀生”“仍旧酸嘶中夜”,表达的是一种“自伤流落潦倒的同时,猛气仍在、壮心不已”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7.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18.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分)
【答案】
17.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18.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根据杜甫的身世和注释①的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注释①提示了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境遇,结合诗句“高当泪满悬”分析,可知作者对时局国事的忧虑;从“爽合风襟静”一句可知诗人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从“南飞有乌鹊”一句可知诗人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词语的本义和诗中义结合分析。比如“万里”一词,本义是极言空间之寥廓,在诗中则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绵长思绪; “时时”一词,本义是“经常”,在诗中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形成叠词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夜久”本义是极言时间久远,在诗中则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0.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
21.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20.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1.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一位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秋寒)中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的老者形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周诗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为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为野草花的鲜艳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20.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1.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本小题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1.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题6分。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探究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标题“秋思”“寄子由”和注释“很不得意”以及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黄落”“晚秋”落魄,“老松”“卧云壑”孤高,“挽著”坚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比喻的修辞很容易看出,答题时要答出效果,表明自己的志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20.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分)
21.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
【答案】
20.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每个角度3分)
21.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3分)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内容的赏析的题目,手法主要是写景的角度,要求从绘色的角度答题,答出画面的色彩,然后答出效果,立意主要是突出这样的景物表达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要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判定,先对第四句的大意进行概括,然后回答情感,主要情感是归隐的快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