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2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2.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2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22.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分析。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是因为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作者有景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从怀古转向现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1.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0.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主要依据是诗句本身,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这主要从诗的标题以及试题所给注释中得来)分析,本诗的题目标明是访友不遇而作,而根据注释此友是因罪流放岭南之友,于是可知此诗表达的应是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没遇到流放中的友人,诗人因而顿生伤感之情。诗的第一二句说,才子竟遭流放,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诗的第三四句写出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是对友人的思念牵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内容: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两种人:“才子”和“流人”,这是两种地位大不相同的人,因而是对比;诗的第三四句写了两种地方:“梅花早”的岭南和“北地”,这也是对比。于是可知诗用了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4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41.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

【答案】

4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41.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解析】试题分析:

40.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41.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20.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20.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的情怀。(2分)

2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1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对比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从诗中“清溪”“水色异诸水”“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分析着重描写了清溪“清澈”的特点。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由此可推出诗人是借新安江的清澈,抒发自己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2分)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2分)

(2)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写出对比手法,得1分,具体表现写出一点得1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往元大都,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8.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答:

9.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__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

 (5分)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概括景象特点2分,简要描述3分)

(6分)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啼鹃带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分析一种手法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①隐居的高士。

⑴诗的第二句叠用三个“一杯”,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试简要分析。(4分)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简要概括。(4分)

⑴(4分)形神兼备,(1分)形象地写出了饮酒之多,(1分)而且传神地写出了酒逢知己、意气相投、开怀畅饮的快意之情,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2分)

⑵(4分)诗歌塑造了一个恣情纵饮、自由率真、不拘礼节、超凡脱俗的高度个性化的形象。(共四点,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1)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4分)

(2)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1)气温变暖,山岩尚寒,小草刚刚发芽,泉水开始涌动。(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2分,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2分,每个要点1分)

(2)“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2分)“柳重”,传神地写出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概括“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这一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答两点2分,答三点4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2分),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5.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6.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5.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6.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艺术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运用到了表现手法(衬托),修辞手法(拟人、用典),表达方式(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三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