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2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答案】

2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意象的赏析题目,全诗围绕“笛声”展开,指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分析意象要分析内涵和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句主要从表现手法上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21.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4分)

22.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1.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1分);反衬(l分.答对比也可)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2分)。

22.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1分).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2分)。同时也寄托了白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关键词的分析,答出其表现的情感或形象即可。“如奔”“渡长江”将群山比喻为骏马奔腾,形象生动地将群山渡江的情态展现出来;从该诗歌题目“小孤山”可知,写“长江”是为反衬“群山”,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为颈联写“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即群山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力挽狂澜的形象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颈联“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所表现出的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体会小孤山不为人所知的境遇,由此可联想到像小孤山一样的人才所遭受到的境遇,至此,可体会出作者对人才得不到识别与重用的不满。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也象征着自己的精神追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2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2.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2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22.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分析。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是因为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作者有景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从怀古转向现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1.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0.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主要依据是诗句本身,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这主要从诗的标题以及试题所给注释中得来)分析,本诗的题目标明是访友不遇而作,而根据注释此友是因罪流放岭南之友,于是可知此诗表达的应是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没遇到流放中的友人,诗人因而顿生伤感之情。诗的第一二句说,才子竟遭流放,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诗的第三四句写出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是对友人的思念牵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内容: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两种人:“才子”和“流人”,这是两种地位大不相同的人,因而是对比;诗的第三四句写了两种地方:“梅花早”的岭南和“北地”,这也是对比。于是可知诗用了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4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41.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

【答案】

4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41.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解析】试题分析:

40.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41.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20.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20.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的情怀。(2分)

2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1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对比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从诗中“清溪”“水色异诸水”“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分析着重描写了清溪“清澈”的特点。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由此可推出诗人是借新安江的清澈,抒发自己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2分)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2分)

(2)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写出对比手法,得1分,具体表现写出一点得1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往元大都,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8.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答:

9.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__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

 (5分)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概括景象特点2分,简要描述3分)

(6分)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啼鹃带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分析一种手法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①隐居的高士。

⑴诗的第二句叠用三个“一杯”,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试简要分析。(4分)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简要概括。(4分)

⑴(4分)形神兼备,(1分)形象地写出了饮酒之多,(1分)而且传神地写出了酒逢知己、意气相投、开怀畅饮的快意之情,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2分)

⑵(4分)诗歌塑造了一个恣情纵饮、自由率真、不拘礼节、超凡脱俗的高度个性化的形象。(共四点,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1)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4分)

(2)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1)气温变暖,山岩尚寒,小草刚刚发芽,泉水开始涌动。(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2分,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2分,每个要点1分)

(2)“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2分)“柳重”,传神地写出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