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2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1.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2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题中“终南山的特点”一语,对诗的前四句中有关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总结归纳。诗中,“塞天地”一语表现了终南山的气势宏大,“日月石上生”一语反映出终南山高耸入云的特点,“高峰”“深谷”则表现了终南山的幽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分析。本诗中,“驱”“拂”二字明显“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的主语是“长风”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的主语是“声”,“声”本无形,此字却化无形为有形,因而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赏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比如根据诗中“夜留景”和“即此悔读书”等语可知作者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两句可知作者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从“朝朝近浮名”等句可知作着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莎 衣①

宋·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②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⑤。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②蒹葭:芦苇 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⑤伊:它,此指莎衣

17.请对颔联“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作简要赏析。(4分)

18.在本诗中,“莎衣”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

【答案】

17.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人物描写”意占2分、“景物烘托”意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18.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具体准确答出主人公的志趣或品性即可,其中“自由放旷”意占2分,“脱俗,不慕权贵”意占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咏物诗的首联往往是用来破题,诗人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衣,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蓑衣硬得很,如今已没什么人愿穿。诗人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喜爱才这样说的。颔联写在烟雨朦胧,“花雾阴时迷远浦”时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 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读者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楚狂接舆就站在面 前,无拘无束,超然尘外。中间两联一“披”一“脱”,显得自由自在又潇洒超脱,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那紫授金印多么珍贵,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可是休想用这些俗物来换取我的蓑衣!“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 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7.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18.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7.(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分)

18.“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所谓意向就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找出能够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不难,即“日”和“月”,日是落日,月是初升的月,时间上的变化是从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夜晚。结合上下文,日暮时分作者还只身一人坐在溪亭里,月亮升高了,作者还在高树林里独行,可以看出作者是孤独寂寞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类炼字题的解法是,首先弄明白要评析的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放到诗句中结合语境解释,最后要点出这个字的使用起到了什么效果,一般从意境、情感方面来分析。此题“穿”即穿行之意,在高林落叶中穿行,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数”是指作者在夜晚闲坐数流萤,可以看出作者是无聊寂寞的。然后根据步骤规范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7.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2分)

18.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18.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怎样”一词,即“生活”的特点,而不是答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从诗中关键词“闲”,以及生活在环境“南夷”“农圃”“山林”“露草”“溪石”,日常生活“闲依农圃邻”“晓耕翻露草”“来往不逢人”,可得出主要的特点:闲适、安逸、宁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唐]白居易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刘二十八:即刘禹锡。②青云:指高官显爵。

17.首联如何表现初夏的特点?请简要说明。(2分)

答: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7.借“一声”蝉鸣、“两枝”槐花,写出蝉之新、槐花刚放的初夏特点。(“蝉”和“槐花”各1分,意思对即可。)

18.抒发了诗人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既因季节变化和“青云”迟到,而生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得之叹。又认为“杯酒”就能释怀,应坦然面对人生起落与功名得失,抒发了乐观豁达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回答“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而未作分析,得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蝉”只“发一声”之时,“槐花”只“带两枝”之季,可见为初夏之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暑往寒来、岁月轮回、物换星移本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面对理想幻灭、功业难成的境遇,失意之士听到蝉噪声声,看到落叶萧索,夕阳西下,低沉与失落的感伤便油然而生,悲其所遇,无法快然自足,当然感慨老之将至,那正是想“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尾联“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中的“数开眉”可见其豁达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24.分析本诗前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并揣摩其中隐含的情感。(3分)

25.这首诗妙趣横生,诗评家司空图评价王驾的诗“长于思与境偕”,请说说本诗后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引发作者怎样的想法,并说说这 “境”与“思” 两者的和谐之妙。(4分)

【答案】

24.对比。用“雨前”和“雨后”景象形成对比,凸现雨对花的摧残,隐含诗人面对雨后花落春残的叹惜之情。

25.本诗后两句,描写蜜蜂、蝴蝶纷纷过墙而去的景象,让作者产生春色在邻家院子的“误会”。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手法及作用。“雨前”和“雨后”景象形成对比,写出雨对花的摧残,隐含诗人的叹惜之情。写出手法得1分,能分析作用得1分,能写出惜春之情,意思接近得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首先找到意象,然后分析意境,点出情感。蜜蜂、蝴蝶纷纷过墙而去,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写出景象内容得1分,写出作者想法得1分,能对“境”与“思”的和谐提出看法的,得2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20.请简析首联第一句中“冷”字的好处。(5分)

2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①冷,寒冷之意。(1分)②此字双关。“冷”字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2分)③ “冷”字字少意丰,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思念山中客蓄势。(2分)

21.(1)对友人的真挚怀念之情,又落寞惆怅之情。(2分)诗人“念”山中之客,想友人山中生活情景,“持酒”“远慰”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2分)“满空山”“何处寻”表现出寻找友人而不能的落寞惆怅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冷”字的好处,可先从分析字的本义和在诗中的含义出发,然后再分析所用的修辞方和作用。在第一句中,“冷”本是寒冷之意,可在此句中用了双关手法,字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因而字少意丰,渲染了气氛,为下文蓄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应根据诗题、注释和具体诗句分析,并且最好先总提一句,然后以具体诗句为例分析。题中,“持酒”“远慰”等语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满空山”“何处寻”等语表现出诗人寻找友人而不能的落寞惆怅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夜

[清]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9.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错觉(1分):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下,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2分)。

20.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1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孤寂、凄清(或闲适)之感(1分)。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明了水边的蓼花。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怡然)之情(或说,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途中由惆怅转为喜悦的感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本题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物理角度理解,即运动的相对性。从情景的角度理解,从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理解。夜空之下人的方位感本就不强,加上自身的孤寂,所以更易产生错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最后两联分别用了4组对比物景:江岸和孤鸟、逆浪和老鱼、沉月和新潮、渔灯和蓼花。分别表达了作者独孤、(或被贬)郁落、痛纨、解纾的心志绪情。最后作者还是以郁解明朗的心态期待着下个柳暗花明和新的清晨。分析时要扣住这些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20.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9.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 “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1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20.(2)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首先,颔联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其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另外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其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请围绕“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两句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借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景衬情”的表达技巧,同时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描写生动形象,符合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深冬,大地已是冰天雪地,那如刀般割人的朔风却肆虐着,鹅毛般的大雪仍在纷纷扬扬地飘落着。风霜雪剑的凌厉中,万物低下以往曾经昂然的头颅,病恹恹地无精打采。有的树枝甚至被摧残得缺胳膊少腿,惨白的断口也仿佛在控诉风雪蹂躏的罪行。可是那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却能以凛然正气对抗那疯狂风雪的打击。你看,严寒吞噬得了无数娇美的花朵,却吞噬不了哪怕是一枝独放的梅花;风雪摧残得了曾经苍翠的绿叶,却摧残不了那枝繁叶茂的梅叶;雪剑打击得了万物以往怒放的盎然生机,却打击不了那最高洁坚韧的梅的精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更考查了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命题角度新、能力要求高是本题的特色。题材是诗歌,所以,考生写作之前需把诗歌读懂是完成本题的关键。纵观全诗,诗歌写的是:风雪越是疯狂摧残,梅花越是凛然难犯;在百花中,她的气节最为高尚。诗歌赞美梅花傲骨凛然、气节高坚,这正是诗人一生遭遇和高风亮节的写照。然后,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写作的要求。从中,我们再次看出命题人对链接教材的注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