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11分)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20.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

21.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

【答案】

20.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

21.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观点2分,分析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 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 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 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 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4分)

18.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4分)

【答案】

17.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

18.①“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②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手法赏析的题目,题干给出了答题的方向,情景的关系,结合全诗分析什么景,什么意境,什么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考核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此题主要考核炼意,主要是“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 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寒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6.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4分)

17.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作赏析。(4分)

【答案】

16.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2分)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2分)

17.

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两首都是咏物诗,都借助菊花的形象来托物言志。虽然都是赞美菊花的可贵品质,但二诗描写菊花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第一首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第二首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二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第一首侧重反衬,第二首侧重对比。白诗将“反衬”答成“对比”“衬托”,郑诗将“拟人”答成“象征”“托物言志”,均可视为正确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6.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17.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6.这句话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点明时间和地点,奠定了本诗悲伤的感情基调;以哀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蓄势。

17.都抒发了送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

“峡口花飞欲尽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两首送别诗,但诗人在表达离愁别绪之外,也抒发了思乡之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日思归

〔唐〕王翰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春日斋中

〔宋〕林逋

空阶重叠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16.两首诗所表达的“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7.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答:

 

【答案】

16.①王诗表达的是旅客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愁,②林诗表达的是病人的孤处之愁和惜春之愁。(观点2分,分析2分。)

17.

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①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②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2分)

不同: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写的是春日之景,但所抒情感却不同:王诗是一首羁旅诗,更侧重表达思乡之愁;林诗是一首伤春诗,抒发惜时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二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虽然描写的都是春日景象,但二人因所抒发的情感不同,因而所描写的景物也不尽相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2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2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

2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2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需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再用四字格或二字格概括出画面的特质,最好再写出这个画面反映出的情感,就更完美了,如:写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你答案了,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2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1.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2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题中“终南山的特点”一语,对诗的前四句中有关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总结归纳。诗中,“塞天地”一语表现了终南山的气势宏大,“日月石上生”一语反映出终南山高耸入云的特点,“高峰”“深谷”则表现了终南山的幽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分析。本诗中,“驱”“拂”二字明显“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的主语是“长风”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的主语是“声”,“声”本无形,此字却化无形为有形,因而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赏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比如根据诗中“夜留景”和“即此悔读书”等语可知作者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两句可知作者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从“朝朝近浮名”等句可知作着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莎 衣①

宋·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②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⑤。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②蒹葭:芦苇 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⑤伊:它,此指莎衣

17.请对颔联“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作简要赏析。(4分)

18.在本诗中,“莎衣”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

【答案】

17.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人物描写”意占2分、“景物烘托”意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18.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具体准确答出主人公的志趣或品性即可,其中“自由放旷”意占2分,“脱俗,不慕权贵”意占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咏物诗的首联往往是用来破题,诗人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衣,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蓑衣硬得很,如今已没什么人愿穿。诗人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喜爱才这样说的。颔联写在烟雨朦胧,“花雾阴时迷远浦”时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 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读者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楚狂接舆就站在面 前,无拘无束,超然尘外。中间两联一“披”一“脱”,显得自由自在又潇洒超脱,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那紫授金印多么珍贵,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可是休想用这些俗物来换取我的蓑衣!“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 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7.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18.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7.(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分)

18.“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所谓意向就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找出能够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不难,即“日”和“月”,日是落日,月是初升的月,时间上的变化是从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夜晚。结合上下文,日暮时分作者还只身一人坐在溪亭里,月亮升高了,作者还在高树林里独行,可以看出作者是孤独寂寞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类炼字题的解法是,首先弄明白要评析的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放到诗句中结合语境解释,最后要点出这个字的使用起到了什么效果,一般从意境、情感方面来分析。此题“穿”即穿行之意,在高林落叶中穿行,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数”是指作者在夜晚闲坐数流萤,可以看出作者是无聊寂寞的。然后根据步骤规范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7.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2分)

18.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18.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怎样”一词,即“生活”的特点,而不是答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从诗中关键词“闲”,以及生活在环境“南夷”“农圃”“山林”“露草”“溪石”,日常生活“闲依农圃邻”“晓耕翻露草”“来往不逢人”,可得出主要的特点:闲适、安逸、宁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