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6.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17.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答案】

16.B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能“包羞忍耻”才“是男儿”,而项羽自刎,不能“包羞忍耻”,所以,“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从诗歌的意思看诗人是说项羽如果不自刎,则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对项羽的自刎是持否定态度的。此题命制得不好,答案必在A B中选,使得CD项成为无用题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8.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19. 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4分)

【答案】

18.C

19.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颈联是写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做好这一题首先要明白诗文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本意是什么,然后诗人又是怎样翻出新意的。此题中运用的典故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临渊不羡鱼”,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①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20.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21.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6分)

【答案】

20.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21.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早寒的特点应该从选取的意象中分析,此时选取的意象有:“木落”“雁南度”“北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两联的主要手法是:“用典和烘托”“虚实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出具体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往元大都,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21.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22.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__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

22.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啼鹃带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解析】

21.

试题分析:对所写景象的描述要依总分顺序来说明,先一句话概括出景象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列举,同时要注意必要的归类和整合。概括景象特点2分,简要描述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先点明手法,再对这些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说明其效果或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④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8.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

19.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18.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每个2分,说对两处就得4分)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19.对比、用典。(2分,每个1分)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3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均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阕全用典故,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__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1]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那时,“安史之乱”刚平定以后,吐蕃又攻陷长安,代宗出逃。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乘舆反正。此时的唐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灾难重重。[2]锦江:与下句的“玉垒”(山名)都在成都地方。 [3]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4]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民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9.首句中“伤客心”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析。(4分)

答:

20.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甫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

19.

“伤客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1分)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1分。答出“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就能得分。)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2分。语句不通,逻辑混乱,不给分。)

20.

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__,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2分)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却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有志难伸(或壮志难酬)的感慨。(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__;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__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__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23.这首诗写了哪些典型的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3分)

24.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23.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4.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是个大意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夜上戍楼看太白”“陇上行人夜吹笛”“驻马听之双泪流”,分别代表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个典型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句子。“行人”

“愁”“双泪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2.“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3.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答案】

22.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23.“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诗句作用。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翻译出来: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回答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寓情于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联系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要抓住以下字词分析:“异乡”、“梦断”、“病”、“贫”、“过”、“空”、“故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应有概括有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20.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试分析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5分)

2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了哪些内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6分)

【答案】

20.首联表达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感慨;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尾联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3点得满分)

21.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2分)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1分)下句写壮丽的三峡夜景,(1分)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总结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岁暮”“悲壮”“野哭”“音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高扩的题目,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岩桂

朱 熹

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难同调,篱边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 桂

曾 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②篱边,指菊花。

16.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 4分)

17.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4分)

【答案】

16.丽质天成、芳香四溢、卓尔不群、顽强不屈。

17.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追求。

【解析】

16.

试题分析:通过“黄金蕊”“碧玉枝”“粟玉”等描绘,可以看出,天生丽质;通过“香满袖”“浓薰”等描写,可以看出芳香四溢;通过第一首的颔联颈联和第二首的颈联和尾联可以看出卓尔不群、顽强不屈。要善于归纳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攀援”“叹息”的本意,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攀援”是想结识,有仰慕之情;“叹息”是因攀援不到而渴望成为知己,含有赞美之情。这样个细节说明了作者希望像岩桂一样具有高洁的品格。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最重要归结到作者的思想上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