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1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11.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不嫌弃作者的情态,(2分)表达了作者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作者的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作者的感情,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注]舞剑台。
【注】 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0.前两联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气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萧瑟、悲凉的气氛。(2分)
11.①希望打败敌人,保家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要注意审题,答题范围是前两联,而且是寒秋景物,答题时不要答不属于秋景的意象。第二问“渲染出怎样的气氛”也要联系寒秋来回答。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分析时要抓住抒情词语,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未妨”“吾谁与”是明显的抒情词语,表达出诗人希望报国,杀敌立功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这首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描述画面正确得3分,表现心情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抓住前两句所写景物的特点,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表现的心情要抓住表情词语“春水”“娇”“暖”这些词语。
试题分析:
11.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第三句“花竹静”,第四句“相对鸣”,都是以动衬静。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筱:细小的竹子。娟娟,秀美。②裛:通“浥”,滋润。冉冉,阵阵。
22.用自己的话概述横线处的内容:本诗写“狂夫”,如果没有前半部分 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 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2分)
23.请结合尾联赏析诗人“狂夫”的形象。(5分)
【答案】
22.优美景致 潦倒生计
23.“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诗人不禁哑然“自笑”:这是一个越老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解析】
22.
试题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以美景反衬诗人生活的潦倒。“娟娟净”“冉冉香”即美景的代表。后两联写有钱的故人已不知音信,只有满脸菜色的孩子。可见其生活的贫困潦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这一联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潦倒。能接济自己的人音信已断,自己的孩子尚且饿得脸色凄凉。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由此可见其狂放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释: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8.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1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8.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19.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第二联主要景物有“蜗涎”“断壁”“莺语”“邻家”,通过联想,可得出山村“恬静优美”的氛围,;由标题“春日闲居”首联“草阁春方暮”可知,正值暮春时节,故综合起来,可得“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蜗涎”是指蜗牛爬过的白色痕迹,故属于静景;“莺语”属于动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可从尾联找出情感点,展开联想,体会其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情感。由“卑栖”可知,诗人地位低下,由“至性”可知诗人有自己的志趣,故可得出诗人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由“卧烟霞”可联想到诗人生活在一个虽偏远却恬静优美的山林,由“长此”可知“永远”,故可得出诗人甘愿过悠闲的隐居生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9.本诗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
20.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4分)
【答案】
19.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2分)
20.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首联意象词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木落”“雁南度”为秋季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故诗人采用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可找出颈联和尾联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乡泪”,可联想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由“归帆天际看”可以想象出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归舟的情形,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由注释可知,尾联“迷津欲有问”为用典,借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平海夕漫漫”天色黄昏,漫漫无边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茫茫氛围,烘托了诗人迷茫的心理,故运用了衬托或者情景交融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20.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5分)
2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20.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1分)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2分)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分)
2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世道艰难,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1分)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2分)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1分)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疏通首联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及关键词来判断表现手法及含义。结合着标题“空囊”及整首诗歌大意可知,“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指诗人因穷困潦倒而靠翠柏和霞来充饥,而“苦犹食”“高可餐”却体现出翠柏、明霞的不凡,进而联想到诗人的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因此运用了一语双关、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由首联的食“翠柏”“明霞”“艰难”可体会出诗人穷困潦倒的艰难境地,从而可联想到诗人的无奈;“苦犹食”“高可餐”也表明了诗人品节高尚的情怀。“不爨”“无衣”“囊空恐羞涩”直接描述出了自己的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羞涩”等词虽表现出语言的幽默,却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怀。综合起来概述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 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20.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21.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注释作答。开篇“西风”一词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西风烈烈,凉 意来袭,独自感受风中的凉意,如今还有谁来念及?其孤独凄凉之情溢于言表,不禁令人心生感叹。风卷黄叶,萧萧而下,寒意直逼疏窗,“伤心人”对“凄凉 景”,心中的痛苦怎能派遣?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茕茕孑立,衣袂飘飘的纳兰,悄然立于残阳斜照的窗下,沉思往事,黯然神伤,无尽相思涌上心头。
无 限往事涌上心头,当日与卢氏恩爱之情景历历在目。“被酒”是醉酒,“春睡”一词遥应往事,自己醉酒沉睡,卢氏悄悄起床,唯恐惊醒了还在酣睡的梦中人,卢氏 之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可见一斑。春日里鹣鲽双飞,琴瑟和谐;秋暮中斯人独守,锥心思念。抚今追昔,缅怀之情顿然浮上心头。“赌书消得泼茶香”一句,用的是 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指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 时高兴之至,不觉茶水已经泼湿衣裳。当初的卢氏和自己,情投意合,执手相携,几多的欢笑,几多的关爱,仿佛还在眼前,孰料,音容犹在,斯人已逝,那如莲花 般娇羞的微笑,那如惊鸿般轻盈的身影,如今何处可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破人心。花开花落频回首,方知当时情意重。世人大多如此,当自己拥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其珍贵,不用心去珍惜。往事依依,唯有失去的时候才恍然惊醒,那一切已经深入肺腑,挥之不去。纳兰容若的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柔情一缕,能令人九曲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这首悼妻词更是柔肠百转,哀感顽艳,堪称悼亡词中的极品之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望江道中
陆游
吾道非耶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19.“起随乌鹊初翻后”化用了前人诗句,请指出其篇名,并说说其作用。(4 分)
答:
20.从全诗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 分)
答:
【答案】
19.
(1)《短歌行》。(2 分)写出了作者路途的艰辛,(1 分)透露出无所依托的处境。(1 分)
20.
忧愤(彷徨)———孤寂———悲凉———平静。(一点1 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起随乌鹊初翻后”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化用的作用主要是以古喻今,以人喻己,运用典故来含蓄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孝宗皇帝的主张由抗战改为议和,陆游在朝廷上便也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不久,陆游被调任建康通判,旋即又改调京口,不久又调任兴隆(南昌)通判。这些地方都在长江沿岸,对着壮阔的长江,他常常想到北方广大土地上的人民在敌人铁蹄下的苦难,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满腔悲愤。陆游到达望江一带,已是红树青山的秋天了,浩淼江波,茫茫旷野,一身孤孑,仆仆道途,伤心国事,无力回天,不免产生感叹:“吾道非耶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自己过去的道路真的走错了吗?将来又究竟奔向何方?终于,朝廷在乾道二年(1116),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免掉了他的职务,他又重返故乡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玉楼春 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2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6分)
【答案】
21.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扣情景关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2分)
2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必须注意到题目中有两个问题:一是上阕采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一是这种手法抒发了主人公的什么思想感情。回答前者,可从诗句采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闹衬静等),其中最主要的注意其情境结合方式(是情景交融还是借景抒情等)。此题中,上阕先借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之景,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抒发主人公无意游赏的心情。再借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之景,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因此这是借景抒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这两句诗在内容的共同之处及他们在抒情方面的不同之点。比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而它们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