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帐 夜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7.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听觉和视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8.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

【解析】试题分析:

7.首先要明确描写的角度:视角上的远近高低,顺序上的前后左右,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然后再结合颔联找出角度具体分析。

8.“空相寄”一个“空”字,就是“白”寄了,寄了也没用的意思。已经是五月份了,家里面的妻子寄来春衣,但是根本没有用了。说明家人并不清楚诗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独处边塞无人相知的孤独寂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1.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写暑热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比拟(或拟人)。(1分)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却插上翅膀。(2分)②对比(衬托)。(1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东风无力与落日酷热形成对比)(2分)③虚实结合。(1分)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突出了暑旱之苦。(2分)(答出两点即可)

12.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抒发了诗人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后四句写尽管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诗人也不忍心舍弃天下,独自一人前往。重在抒发了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解析】

试题分析:

11.“清风无力”“落日着翅”是拟人的手法。“屠得热”,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感情。“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试题分析:

12.理解诗歌的感情要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和正文。第一句的“屠”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感情。“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尽情抒发了诗人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 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0.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进行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2分)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1分)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1分)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1分)

1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2分)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全诗,答题时应逐句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悲”字的。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野旷天清无战声”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是借哀景抒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1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11.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不嫌弃作者的情态,(2分)表达了作者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作者的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作者的感情,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注]舞剑台。

【注】 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0.前两联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气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萧瑟、悲凉的气氛。(2分)

11.①希望打败敌人,保家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要注意审题,答题范围是前两联,而且是寒秋景物,答题时不要答不属于秋景的意象。第二问“渲染出怎样的气氛”也要联系寒秋来回答。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分析时要抓住抒情词语,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未妨”“吾谁与”是明显的抒情词语,表达出诗人希望报国,杀敌立功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这首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描述画面正确得3分,表现心情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抓住前两句所写景物的特点,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表现的心情要抓住表情词语“春水”“娇”“暖”这些词语。

试题分析:

11.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第三句“花竹静”,第四句“相对鸣”,都是以动衬静。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筱:细小的竹子。娟娟,秀美。②裛:通“浥”,滋润。冉冉,阵阵。

22.用自己的话概述横线处的内容:本诗写“狂夫”,如果没有前半部分 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 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2分)

23.请结合尾联赏析诗人“狂夫”的形象。(5分)

【答案】

22.优美景致  潦倒生计

23.“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诗人不禁哑然“自笑”:这是一个越老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解析】

22.

试题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以美景反衬诗人生活的潦倒。“娟娟净”“冉冉香”即美景的代表。后两联写有钱的故人已不知音信,只有满脸菜色的孩子。可见其生活的贫困潦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这一联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潦倒。能接济自己的人音信已断,自己的孩子尚且饿得脸色凄凉。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由此可见其狂放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有至性,长此卧烟霞

注释: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8.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1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8.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19.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第二联主要景物有“蜗涎”“断壁”“莺语”“邻家”,通过联想,可得出山村“恬静优美”的氛围,;由标题“春日闲居”首联“草阁春方暮”可知,正值暮春时节,故综合起来,可得“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蜗涎”是指蜗牛爬过的白色痕迹,故属于静景;“莺语”属于动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可从尾联找出情感点,展开联想,体会其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情感。由“卑栖”可知,诗人地位低下,由“至性”可知诗人有自己的志趣,故可得出诗人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由“卧烟霞”可联想到诗人生活在一个虽偏远却恬静优美的山林,由“长此”可知“永远”,故可得出诗人甘愿过悠闲的隐居生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9.本诗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

20.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4分)

【答案】

19.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2分)

20.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首联意象词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木落”“雁南度”为秋季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故诗人采用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可找出颈联和尾联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乡泪”,可联想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由“归帆天际看”可以想象出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归舟的情形,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由注释可知,尾联“迷津欲有问”为用典,借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平海夕漫漫”天色黄昏,漫漫无边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茫茫氛围,烘托了诗人迷茫的心理,故运用了衬托或者情景交融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20.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5分)

2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20.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1分)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2分)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分)

2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世道艰难,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1分)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2分)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1分)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疏通首联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及关键词来判断表现手法及含义。结合着标题“空囊”及整首诗歌大意可知,“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指诗人因穷困潦倒而靠翠柏和霞来充饥,而“苦犹食”“高可餐”却体现出翠柏、明霞的不凡,进而联想到诗人的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因此运用了一语双关、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由首联的食“翠柏”“明霞”“艰难”可体会出诗人穷困潦倒的艰难境地,从而可联想到诗人的无奈;“苦犹食”“高可餐”也表明了诗人品节高尚的情怀。“不爨”“无衣”“囊空恐羞涩”直接描述出了自己的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羞涩”等词虽表现出语言的幽默,却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怀。综合起来概述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