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

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27.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8.《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7.颈联描绘了战后的残酷场景(1分),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1分)。营造了孤独、悲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8.尾联与题目照应,是全诗主题所在(2分)。“我”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2分)。尾联隐寓了作者对故人逃过劫难的希望和对残酷战争的痛恨与控诉(2分)。

【解析】

27.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诗歌中的意境类的题目,答这类题,首先是描述所给诗句的画面。颈联“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形象描写战场的情景,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其次是概括画面的特点,“无人”“归马”可看出孤独、悲凉的氛围。作用的回答,应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内容上与前一小问有交叉的地方,结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试题分析:对诗句的赏析,应着眼于手法与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从手法上看,尾联与题目相照应。在表达效果的表述时,要围绕“深惨”这一中心。这里包含两点,一是结意深,二是结意的悲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8.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9.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3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8.(3分)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9.(4分)“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30.(3分)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由诗意可概括出终南山的特点: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律诗情感主旨的把握,要抓住律诗的最后一联。这首诗的尾联说,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由此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28.“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9.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0.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

28.(2分)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

    评分建议:只要能指认出修辞手法即给分,每点1分。

29.(4分)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30.(4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评分建议:每点1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本题的的回答,不要只盯着这一句。这一句是诗歌的第二名,回答时要注意诗歌的标题和上下句。“千门”,根据标题可见是说的是长安,因此是用的借代的手法,也可以说是夸张。“草色闲”,这显然是拟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首先弄清颈联诗的诗意,“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由此可知,主人公远望家乡,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分析出诗人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美玉。

2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4分)

2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3分)

【答案】

2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比喻天山山峰;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2分)表现了天山高耸峻峭(或众多连绵)、洁白晶莹的特点。(2分)(特点一个1分,回答到修辞手法1分,分析1分)

22.诗中的“笑”表面上是诗人将“山灵”引为知己,彼此相视而笑(1分),实际上却是作者因遭受贬谪,遣戍边疆的自嘲(或是寂寞的苦笑),表达的是作者被贬边疆恶满怀愁情、满腔不平。(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整首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由“天山”“山灵”可以联想到“万笏”是用来形容天山众多山峰的,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耸”可联想到天山山峰高耸林立的特点,故其表现作用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山山峰高耸林立的特点。由“晴雪”及注释可知,用“琼瑶”来形容天山山顶积雪的洁白如玉,故为比喻修辞手法,答特点时,可采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山积雪洁白如玉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分析“笑”的含义,可结合着整首诗歌意境、关键词及写作背景来体会。这首诗歌写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结合关键词“寂寥”,可体会出诗人被贬塞外的寂寞无奈的心情,由此可知,“笑”应是寂寞无奈的苦笑或自嘲,一个“笑”字,表现出了诗人的郁闷不平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7.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18.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答案】

17.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 、“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是为了“酬知己”,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全诗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戚如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这是‘独宿’凄凉写照。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这是‘独宿’伤感之意的表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g]:竹杖。

【小题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4分)

【答案】

【小题1】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2分)

【小题2】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8.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效果。(3分)

19.诗的后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3分)

【答案】

18.【要点】“遍”字表现松茂鹤多(1分),“稀”字表现来访者少(1分),通过两者对比,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9.【要点】描绘了嫩竹荷花清新可爱,生机勃勃;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2分)。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巢多,鹤多,人少,形成对比,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分两问,考生要先答出画面特点,再分析情感。“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后四句描写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②陂(bēi),池。

15.请分析王安石《北陂杏花》一诗“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绕”字的妙用。(3分)

16.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5.诗人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突出了杏花生长环境的清澄幽洁,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3分)

16.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卜算子·咏梅》中诗人借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风格的赞赏。王安石的《北陂杏花》借杏花表现自己的纯洁心态,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一陂春水绕花身”,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两首咏物诗歌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卜算子·咏梅》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北陂杏花》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帐 夜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7.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听觉和视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8.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

【解析】试题分析:

7.首先要明确描写的角度:视角上的远近高低,顺序上的前后左右,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然后再结合颔联找出角度具体分析。

8.“空相寄”一个“空”字,就是“白”寄了,寄了也没用的意思。已经是五月份了,家里面的妻子寄来春衣,但是根本没有用了。说明家人并不清楚诗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独处边塞无人相知的孤独寂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1.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写暑热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比拟(或拟人)。(1分)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却插上翅膀。(2分)②对比(衬托)。(1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东风无力与落日酷热形成对比)(2分)③虚实结合。(1分)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突出了暑旱之苦。(2分)(答出两点即可)

12.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抒发了诗人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后四句写尽管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诗人也不忍心舍弃天下,独自一人前往。重在抒发了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解析】

试题分析:

11.“清风无力”“落日着翅”是拟人的手法。“屠得热”,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感情。“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试题分析:

12.理解诗歌的感情要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和正文。第一句的“屠”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感情。“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尽情抒发了诗人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