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9.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0.这首诗构思巧妙,请赏析其构思艺术特色。(4分)

【答案】

19.(3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也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诗中既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或“期望社稷太平”)的心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

20.全诗以“泪”始,以“笑”结,(1分)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1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1分)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或“期望社稷太平”)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请注意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本诗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变化可作为诗歌构思的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喜逢郑三游山 天平山中

(唐)卢仝 (明)杨基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2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分)

2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答案】

2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2.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    

【解析】

21.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花草”与”细雨”两个本体事物特征的理解,根据花草可想到柔嫩茂盛类似术语,根据细雨的细字,可想到温和细密类似的术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第一首后两句是自问自答式,第二首“一路莺啼送到家”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因此手法应想到情景交融。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22.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4分)

23.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2.

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反衬(答“对比”也可)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

23.

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

【解析】

22.

试题分析:作用问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作用:句子大意、景物(画面)特点、氛围、情感。结构作用:与作品前后内容的关联,如:照应前文(题目)、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对比反衬、过度(承上启下)。以上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要从全诗着眼,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不会单纯的写物,而是要通过景物言志抒情说理。作者在“小孤山”这个形象上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从诗歌最后“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可看出,作者是写能小孤山一样力挽狂澜的人,有功而不被人知。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人才,也是作者自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20.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2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20.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1.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题的方式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诗句:“无”“满”“休官”“清”,表达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4.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2分)

16.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4.(4分)此句运用了对比、借代的手法(2分),用桃花代指温馨美丽的家园(和煦的春光),用雪代指荒凉苦寒的边塞,(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1分)。

15.(2分)①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②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每点1分)

16.4分)①喜欢本诗(1分)。诗中的主人公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又有家园之思的柔情,(1分)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1分)。

②喜欢沈诗(1分)。写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2分),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1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分析诗中“士卒”的心态,就是要紧紧抓住诗句中的“士卒何心肯逗留”及其上句,也就是要弄清士卒不肯逗留的原因。前句是“将军此去必封侯”,可知士卒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又有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本题应是开放性的题目,喜欢哪一种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

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27.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8.《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7.颈联描绘了战后的残酷场景(1分),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1分)。营造了孤独、悲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8.尾联与题目照应,是全诗主题所在(2分)。“我”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2分)。尾联隐寓了作者对故人逃过劫难的希望和对残酷战争的痛恨与控诉(2分)。

【解析】

27.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诗歌中的意境类的题目,答这类题,首先是描述所给诗句的画面。颈联“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形象描写战场的情景,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其次是概括画面的特点,“无人”“归马”可看出孤独、悲凉的氛围。作用的回答,应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内容上与前一小问有交叉的地方,结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试题分析:对诗句的赏析,应着眼于手法与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从手法上看,尾联与题目相照应。在表达效果的表述时,要围绕“深惨”这一中心。这里包含两点,一是结意深,二是结意的悲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8.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9.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3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8.(3分)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9.(4分)“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30.(3分)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由诗意可概括出终南山的特点: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律诗情感主旨的把握,要抓住律诗的最后一联。这首诗的尾联说,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由此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28.“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9.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0.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

28.(2分)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

    评分建议:只要能指认出修辞手法即给分,每点1分。

29.(4分)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30.(4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评分建议:每点1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本题的的回答,不要只盯着这一句。这一句是诗歌的第二名,回答时要注意诗歌的标题和上下句。“千门”,根据标题可见是说的是长安,因此是用的借代的手法,也可以说是夸张。“草色闲”,这显然是拟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首先弄清颈联诗的诗意,“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由此可知,主人公远望家乡,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分析出诗人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美玉。

2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4分)

2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3分)

【答案】

2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比喻天山山峰;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2分)表现了天山高耸峻峭(或众多连绵)、洁白晶莹的特点。(2分)(特点一个1分,回答到修辞手法1分,分析1分)

22.诗中的“笑”表面上是诗人将“山灵”引为知己,彼此相视而笑(1分),实际上却是作者因遭受贬谪,遣戍边疆的自嘲(或是寂寞的苦笑),表达的是作者被贬边疆恶满怀愁情、满腔不平。(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整首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由“天山”“山灵”可以联想到“万笏”是用来形容天山众多山峰的,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耸”可联想到天山山峰高耸林立的特点,故其表现作用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山山峰高耸林立的特点。由“晴雪”及注释可知,用“琼瑶”来形容天山山顶积雪的洁白如玉,故为比喻修辞手法,答特点时,可采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山积雪洁白如玉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分析“笑”的含义,可结合着整首诗歌意境、关键词及写作背景来体会。这首诗歌写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结合关键词“寂寥”,可体会出诗人被贬塞外的寂寞无奈的心情,由此可知,“笑”应是寂寞无奈的苦笑或自嘲,一个“笑”字,表现出了诗人的郁闷不平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7.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18.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答案】

17.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 、“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是为了“酬知己”,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全诗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戚如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这是‘独宿’凄凉写照。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这是‘独宿’伤感之意的表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