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9.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0.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
19.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20.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子规是诗歌中常见意象,它一般与乡愁和思念亲人有关,因此解答时首先要想到这些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应先明确看法——不矛盾,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时要关注注释②中作者是南宋初年爱国诗人这一说明,然后结合题目“送人归京师”就可揣摩出此时诗内心复杂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 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17. 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诗歌是从哪几个角度写雨的?(5分)
18.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
17.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雨(1分):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
18.用典(2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由“不见”与“初闻”可知诗歌是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写雨的。抓住了角度再结合句子加以赏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尾联的手法很明显是用典。结合首联“风雨潇潇似晚秋”与颈联“钟唤梦回空怅望”就可揣摩出应为诗人的激愤之语。再深入思考就可品味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8.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9.“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颈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19.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根据颈联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结合颈联句子大意可知,“逆”为“迎接”之意,将绿草人格化;“ 私”为“偏爱”之意,将田园人格化,故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句的一般性作用“生动传神”,由“一窗草”“ 五亩园”对人的热情状态可知,诗人特别喜欢田园生活,所以把二者综合起来便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诗歌标题“春日”及“韶光”“匆匆”“落花”,可联想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故“幽情”之一为伤春之情。由注释可知,此诗作者正值南宋末年即将灭亡之际,所以,“落花”也可以比喻为南宋政权的风雨飘摇,由伤春进一步延伸到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东溪①
梅尧臣(宋)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往不得,簿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2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
2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
【答案】
2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2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题目文的有些含蓄不明,应该是考核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前后的对此,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从结构上是前后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应该是从首先分析诗句中暗含的道理,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道理为: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却有“闲意”,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这是从自然中悟到这一道理借以抒发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23.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24.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23.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24.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答出一点1分,答出二点3分,答出三点4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题干已经指出方向,是修辞,答题时结合诗句作具体放入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探究,注意注释中的“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和诗中的“闲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9.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0.这首诗构思巧妙,请赏析其构思艺术特色。(4分)
【答案】
19.(3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也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诗中既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或“期望社稷太平”)的心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
20.全诗以“泪”始,以“笑”结,(1分)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1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1分)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或“期望社稷太平”)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请注意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本诗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变化可作为诗歌构思的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喜逢郑三游山 天平山中
(唐)卢仝 (明)杨基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2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分)
2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答案】
2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2.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
【解析】
21.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花草”与”细雨”两个本体事物特征的理解,根据花草可想到柔嫩茂盛类似术语,根据细雨的细字,可想到温和细密类似的术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第一首后两句是自问自答式,第二首“一路莺啼送到家”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因此手法应想到情景交融。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22.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4分)
23.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2.
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反衬(答“对比”也可)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
23.
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
【解析】
22.
试题分析:作用问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作用:句子大意、景物(画面)特点、氛围、情感。结构作用:与作品前后内容的关联,如:照应前文(题目)、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对比反衬、过度(承上启下)。以上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要从全诗着眼,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不会单纯的写物,而是要通过景物言志抒情说理。作者在“小孤山”这个形象上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从诗歌最后“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可看出,作者是写能小孤山一样力挽狂澜的人,有功而不被人知。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人才,也是作者自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20.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2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20.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1.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题的方式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诗句:“无”“满”“休官”“清”,表达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4.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2分)
16.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4.(4分)此句运用了对比、借代的手法(2分),用桃花代指温馨美丽的家园(和煦的春光),用雪代指荒凉苦寒的边塞,(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1分)。
15.(2分)①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②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每点1分)
16.4分)①喜欢本诗(1分)。诗中的主人公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又有家园之思的柔情,(1分)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1分)。
②喜欢沈诗(1分)。写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2分),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1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分析诗中“士卒”的心态,就是要紧紧抓住诗句中的“士卒何心肯逗留”及其上句,也就是要弄清士卒不肯逗留的原因。前句是“将军此去必封侯”,可知士卒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又有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本题应是开放性的题目,喜欢哪一种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