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16.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16.

颔联主要运用了远近、俯仰结合和叠词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是为第一部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雨 晴

[宋]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8.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来表现雨晴的?试赏析。(5分)

19.“卧看星河尽意明”是从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卧看牵牛织女星”化用而来,但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8.杜诗通过写秋夜凉意袭人,蜡烛闪烁着微光,营造了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了失宠宫女夜不能寐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寂寞凄凉。

19.本诗首联颔联通过写雨后天晴景象,营造了清新不失生机的氛围,颈联写雨后天气凉爽可安稳入睡,急切地搜觅佳词丽句来回报自然美景,尾联写今宵美景即使无人共赏,诗人也会独自尽兴卧看天明,表达作者雨过天晴的喜悦以及卧看星河的兴致勃勃。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应准确审题,题目问的是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而不是只是那两句略有不同的诗句。回答时既要说出两首诗“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技巧,又要准确答出二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6.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5分)

17.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6.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17.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赏析作答。内容方面回答时注意要有修饰语表现雨过天晴之景,如羽毛“犹湿”、残雷等,不可孤立地只写鸟鹊、雷声等。艺术手法方面,应回答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关键是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11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

14.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15.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诗人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15.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不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4.结合“岁寒心”及“经冬犹绿林”加以理解。

试题分析:

15.此诗托物言志。五、六两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两句叹惜丹橘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冷遇打抱不平。据此可总结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②高卧:这里指闲居。③日夕:朝暮,从早到晚。④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12.“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5分)

13.“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6分)

【答案】

12.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感情。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13.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2.结合诗后注释及诗歌内容分析作答。李白诗中描写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群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诗中“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等句可以看出杜甫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

试题分析:

13.“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杜诗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通过今昔对比,抒写感慨。可以任选其一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都梁六首(其二)

陈造

天外纤云尽,山巅望眼遥。

平淮剪绿野,白塔界晴霄。

客里风光异,吟边物象骄。

功名它日事,回首兴萧条。

【注】①陈造,南宋诗人。本诗是诗人登都梁山所作。都梁山位于今安徽盱眙东南。②淮河在南宋时作为宋金边界线,于都梁山附近流过。

20.本诗颔联中“剪”和“界”两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2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0.①“剪”指“剪开”,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平缓的淮河剪开了绿色的田野流淌而去的景象(1分)。②“界”指“界限”,这里为“分开”之意,高高耸立的白塔插入云端好像晴空的分界。(1分)③“剪”和“界”两个动词,既体现了景象的开阔壮伟,又暗指统一的江山被强分为二,山河破碎的现状。(2分)(如果只答出“指统一的江山被强分为二,山河破碎的现状”也可得2分)

21.①对壮美的边界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诗人登都梁山见到平淮绿野、白塔晴霄的开阔壮伟之景,不禁生发出赞叹之情。②对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感伤之情。诗人通过描写宋金边境之景想到淮水为界,山河分裂,表达了对国家现状感伤之情。③对当局不思振作、屈辱求和的不满之情。诗人于都梁山眺望如此壮美却被金人占领的山河,心中充满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振作,无法收复失地的不满与愤懑之情。④表达了诗人无心求取功名的痛苦和无奈。尾联的第一句“功名它日事”直接地表达出诗人在国事日非的大前提下,无心谈及个人的功名前途的痛苦之情。(不切合诗句分析,只答出套话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酌情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重在炼境和炼手法,应是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淮河两岸的景象特征(炼境),和江山被强分为二,山河破碎的现状(炼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回答此题时注意注释中的“淮河在南宋时作为宋金边界线”和诗中的“客里”“物象骄”“功名”“兴萧条”,答题时不要只说套话,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鉴赏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9.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0.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

19.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20.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子规是诗歌中常见意象,它一般与乡愁和思念亲人有关,因此解答时首先要想到这些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应先明确看法——不矛盾,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时要关注注释②中作者是南宋初年爱国诗人这一说明,然后结合题目“送人归京师”就可揣摩出此时诗内心复杂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 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17. 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诗歌是从哪几个角度写雨的?(5分)

18.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

17.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雨(1分):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

18.用典(2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由“不见”与“初闻”可知诗歌是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写雨的。抓住了角度再结合句子加以赏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尾联的手法很明显是用典。结合首联“风雨潇潇似晚秋”与颈联“钟唤梦回空怅望”就可揣摩出应为诗人的激愤之语。再深入思考就可品味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8.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9.“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颈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19.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根据颈联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结合颈联句子大意可知,“逆”为“迎接”之意,将绿草人格化;“ 私”为“偏爱”之意,将田园人格化,故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句的一般性作用“生动传神”,由“一窗草”“ 五亩园”对人的热情状态可知,诗人特别喜欢田园生活,所以把二者综合起来便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诗歌标题“春日”及“韶光”“匆匆”“落花”,可联想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故“幽情”之一为伤春之情。由注释可知,此诗作者正值南宋末年即将灭亡之际,所以,“落花”也可以比喻为南宋政权的风雨飘摇,由伤春进一步延伸到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东溪

梅尧臣(宋)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往不得,簿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2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

2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

【答案】

2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2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题目文的有些含蓄不明,应该是考核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前后的对此,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从结构上是前后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应该是从首先分析诗句中暗含的道理,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道理为: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却有“闲意”,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这是从自然中悟到这一道理借以抒发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