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对月寓怀①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22.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3分)
2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1)曹雪芹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虽身处落魄之境(“身处逆境”“贫困潦倒”“不被重用”)、但有才干、有抱负( “有野心”“名利之心极重”“对现实处境的不甘心”“不甘久居人下”“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形象。答出“有抱负”或相关意思得2分;答出“有才干”“落魄”中的一点得1分。
23.①托物言志。借万众仰看一轮明月来暗寓自己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渴望之情。②烘托,以“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出十五圆月的皎洁、美丽。③描写,通过“仰头看”这一特定动作,写出了 “圆月” 对百姓的吸引力。④比拟,将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这一自然现象比拟为地平线将月亮“捧”出,形象描绘出一轮圆月冉冉而升的静美之态。⑤借代,以“万姓”借代万民,诙谐,俏皮。(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得分。)评分要点: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1分。答出其中2种即可得满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这个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注释,是落魄书生,然后注意最后两句,有朝一日让万姓仰慕的野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20.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1.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21.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分)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2分,分析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作者产生情感的原因,结合此诗的题目可知此诗的抒情方式“怀古伤今”应该是见到古迹的感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尽悄然”“昔人遗迹”“笙歌罢吹”“台榭荒凉”等词语概括诗歌的内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画面意境概括和写景手法的题目,意境由“蝉”“雁”“秋”“雨漫天”等词语可以知道是凄凉冷寂的画面,手法主要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18.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19.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8.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19.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20.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1.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0.(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21.(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意象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诗中的“佳兴”“爽气”两个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注释注意“以罪谪鄱阳”,关键的词语注意“帝京不可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20.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1.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0.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21.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故作用的题目,典故的作用是借用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明确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然后注意是诗歌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手法一般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两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考虑,此题只要是比喻的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从前面的诗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可以猜测到大致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庆州 赵纵使君与党项①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杜牧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②。
死绥③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④。
【注】①党项:西北少数民族。②金仆姑:箭名。③死绥:古军法规定军队败退,将军当死。④殳:兵器。
2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1)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3分。“威武”“勇敢”“尽忠”各1分。意思对即可。)
22.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4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手法如答“借代”也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注意要结合诗句,分析要全面,如此题“威武、勇敢、尽忠”的形象,三者都要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某一联的手法,分析是注意表现手法的分析,答题时要结合诗歌情感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16.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16.
颔联主要运用了远近、俯仰结合和叠词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是为第一部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雨 晴
[宋]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8.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来表现雨晴的?试赏析。(5分)
19.“卧看星河尽意明”是从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卧看牵牛织女星”化用而来,但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8.杜诗通过写秋夜凉意袭人,蜡烛闪烁着微光,营造了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了失宠宫女夜不能寐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寂寞凄凉。
19.本诗首联颔联通过写雨后天晴景象,营造了清新不失生机的氛围,颈联写雨后天气凉爽可安稳入睡,急切地搜觅佳词丽句来回报自然美景,尾联写今宵美景即使无人共赏,诗人也会独自尽兴卧看天明,表达作者雨过天晴的喜悦以及卧看星河的兴致勃勃。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应准确审题,题目问的是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而不是只是那两句略有不同的诗句。回答时既要说出两首诗“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技巧,又要准确答出二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6.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5分)
17.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6.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17.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赏析作答。内容方面回答时注意要有修饰语表现雨过天晴之景,如羽毛“犹湿”、残雷等,不可孤立地只写鸟鹊、雷声等。艺术手法方面,应回答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关键是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11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
14.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15.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诗人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15.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不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4.结合“岁寒心”及“经冬犹绿林”加以理解。
试题分析:
15.此诗托物言志。五、六两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两句叹惜丹橘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冷遇打抱不平。据此可总结得出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