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青门引 寄宠人

时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 ①香鸭:鸭形香炉。

20.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边地旅途图景,请赏析写景的特色。(6分)

21.请结合下片内容,赏析“宠人”的人物形象。(5分)

【答案】

20.①视听结合:看到的是“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听到的是北风呼啸、胡马嘶鸣。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展示景物广阔。

(“星斗”、“幽馆”“灯花”、“雾浓”、“泪烛”、“霜天”这些非“旅途图景”。)

②动静结合:动为胡马在呼啸的北风中嘶鸣,旗帜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西天晚霞似火,似乎由天空吐出来的;静的是一竿高的残照,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以动衬静,写出了边地的辽阔、宁静。

③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称(大小相称):粗笔勾勒的是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工笔细描的是胡马嘶鸣、汉旗在雪中翻卷、晚霞似火、夕阳距离地面还有一竿子高。粗笔勾勒了景色的雄浑,工笔细描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传神生动。

(特色1分,解说1分,效果1分。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21.下片借回忆刻画了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宠人形象。(1分)

①通过姿态、神情描写,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都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刻画了宠人的淡雅之美、对离人的脉脉深情。

②通过动作描写,“耳边曾道”,写宠人跟诗人轻轻地附耳小语,写出了宠人的温柔、妩媚、多情。

③通语言描写,“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问心上人什么时候跃马归来,自己微笑着迎候在门口,你还能不能认得呢?写出了宠人对心上人早些归来的期待之情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   (分析到位得3分)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宠人的无限思念之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辨别哪些是旅途图景,然后赏析,赏析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其一是从表现手法上,其二从内容上。诗中运用“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这些视觉上的景象,又运用“胡马嘶风”这些来从听觉上加强写景的效果。同时也是动静结合的方法,结合诗句来分析即可。写的景物还是从大的方面和小处着眼,粗细得当写出了劲舞的应有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首先搞清“宠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怎样刻画的。文中的“宠人”通过“长记小妆才了” “离怀多少”“耳边曾道”“迎门轻笑”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是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分别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现的。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案】

【小题1】(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小题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典型的用典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表达情感,所以要答出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尾联的作用相当于散文中的即为,主要是表达主旨以及和前文照应,此题主要是突出作者的孤独寂寞的心情,照应首联和标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宋诗人谢庄。谢公楼:此借指裴迪书斋。

20.“鹊惊随叶散”使人联想起唐代王维《鸟鸣涧》中的“ ,时鸣春涧中”句。(1分)

21.首联“月满谢公楼”中的“月满”,有的版本写作“独上”,你认为这两个词中哪个词更好,为什么?(3分)

22.试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4分)

【答案】

20.月出惊山鸟

21.“月满”好。(1分)“月满谢公楼”是客观的描写,是诗人趁着“夜来诗酒兴”的所见,首联即点题。(2分)“独上”好。(1分)诗人趁着“夜来诗酒兴”,“独上”高楼,颔联、颈联即为登楼所见,且“独”字与尾联的“愁”字首尾呼应,整首诗浑然一体。而“月满”句与第一句相连,就显得突兀。(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诗人通过以动衬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着力描写月光月色之美,营造了空明澄澈、清幽静寂的意境,借景咏怀,抒发情思,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情愁。(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句默写的题目,注意文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有炼境、炼意、炼结构和炼手法,这样的题先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全诗说明理由,“月满”主要从炼境的角度分析,“独上”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阐释情景关系的题目,首先简单描述景物画面,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8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9.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4分)

【答案】

19.(1)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20.(2)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为两问,第一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审好题。颔联中通过意象“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来营造出冷落凄凉的意境,从而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可见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同时运用炼字的技巧,如“飞”“卷”描摹出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再有,就是从视觉上看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可以多角度来分析,一定要分析出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日悠悠”“几度秋”和时光有关,再联系前半部分,可以分析出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20.特点:雨大,及时。(2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21.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2分)与对农民的关怀。(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而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对月寓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22.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3分)

2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1)曹雪芹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虽身处落魄之境(“身处逆境”“贫困潦倒”“不被重用”)、但有才干、有抱负( “有野心”“名利之心极重”“对现实处境的不甘心”“不甘久居人下”“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形象。答出“有抱负”或相关意思得2分;答出“有才干”“落魄”中的一点得1分。

23.①托物言志。借万众仰看一轮明月来暗寓自己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渴望之情。②烘托,以“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出十五圆月的皎洁、美丽。③描写,通过“仰头看”这一特定动作,写出了 “圆月” 对百姓的吸引力。④比拟,将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这一自然现象比拟为地平线将月亮“捧”出,形象描绘出一轮圆月冉冉而升的静美之态。⑤借代,以“万姓”借代万民,诙谐,俏皮。(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得分。)评分要点: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1分。答出其中2种即可得满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这个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注释,是落魄书生,然后注意最后两句,有朝一日让万姓仰慕的野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20.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1.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21.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分)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2分,分析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作者产生情感的原因,结合此诗的题目可知此诗的抒情方式“怀古伤今”应该是见到古迹的感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尽悄然”“昔人遗迹”“笙歌罢吹”“台榭荒凉”等词语概括诗歌的内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画面意境概括和写景手法的题目,意境由“蝉”“雁”“秋”“雨漫天”等词语可以知道是凄凉冷寂的画面,手法主要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18.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19.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8.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19.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20.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1.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0.(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21.(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意象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诗中的“佳兴”“爽气”两个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注释注意“以罪谪鄱阳”,关键的词语注意“帝京不可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20.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1.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0.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21.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故作用的题目,典故的作用是借用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明确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然后注意是诗歌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手法一般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两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考虑,此题只要是比喻的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从前面的诗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可以猜测到大致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