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0.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1.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0.

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表现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2分)

21.

画线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2分),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17.“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18.

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两首诗都借风吹浪打,寒意逼人的景物描写把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为一体,借“暗风”“逆风”的形象比喻,暗示仕途险恶,表达了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第一首: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第二首: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16.本诗颔联描写了怎样一种意境。(4分)

答:

1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

16.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

17.

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解析】

16.

试题分析: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0.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21.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

【答案】

20.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3分)

21.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3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诗的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诗歌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青门引 寄宠人

时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 ①香鸭:鸭形香炉。

20.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边地旅途图景,请赏析写景的特色。(6分)

21.请结合下片内容,赏析“宠人”的人物形象。(5分)

【答案】

20.①视听结合:看到的是“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听到的是北风呼啸、胡马嘶鸣。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展示景物广阔。

(“星斗”、“幽馆”“灯花”、“雾浓”、“泪烛”、“霜天”这些非“旅途图景”。)

②动静结合:动为胡马在呼啸的北风中嘶鸣,旗帜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西天晚霞似火,似乎由天空吐出来的;静的是一竿高的残照,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以动衬静,写出了边地的辽阔、宁静。

③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称(大小相称):粗笔勾勒的是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工笔细描的是胡马嘶鸣、汉旗在雪中翻卷、晚霞似火、夕阳距离地面还有一竿子高。粗笔勾勒了景色的雄浑,工笔细描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传神生动。

(特色1分,解说1分,效果1分。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21.下片借回忆刻画了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宠人形象。(1分)

①通过姿态、神情描写,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都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刻画了宠人的淡雅之美、对离人的脉脉深情。

②通过动作描写,“耳边曾道”,写宠人跟诗人轻轻地附耳小语,写出了宠人的温柔、妩媚、多情。

③通语言描写,“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问心上人什么时候跃马归来,自己微笑着迎候在门口,你还能不能认得呢?写出了宠人对心上人早些归来的期待之情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   (分析到位得3分)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宠人的无限思念之情。(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辨别哪些是旅途图景,然后赏析,赏析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其一是从表现手法上,其二从内容上。诗中运用“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这些视觉上的景象,又运用“胡马嘶风”这些来从听觉上加强写景的效果。同时也是动静结合的方法,结合诗句来分析即可。写的景物还是从大的方面和小处着眼,粗细得当写出了劲舞的应有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首先搞清“宠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怎样刻画的。文中的“宠人”通过“长记小妆才了” “离怀多少”“耳边曾道”“迎门轻笑”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是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分别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现的。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案】

【小题1】(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小题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典型的用典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表达情感,所以要答出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尾联的作用相当于散文中的即为,主要是表达主旨以及和前文照应,此题主要是突出作者的孤独寂寞的心情,照应首联和标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宋诗人谢庄。谢公楼:此借指裴迪书斋。

20.“鹊惊随叶散”使人联想起唐代王维《鸟鸣涧》中的“ ,时鸣春涧中”句。(1分)

21.首联“月满谢公楼”中的“月满”,有的版本写作“独上”,你认为这两个词中哪个词更好,为什么?(3分)

22.试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4分)

【答案】

20.月出惊山鸟

21.“月满”好。(1分)“月满谢公楼”是客观的描写,是诗人趁着“夜来诗酒兴”的所见,首联即点题。(2分)“独上”好。(1分)诗人趁着“夜来诗酒兴”,“独上”高楼,颔联、颈联即为登楼所见,且“独”字与尾联的“愁”字首尾呼应,整首诗浑然一体。而“月满”句与第一句相连,就显得突兀。(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诗人通过以动衬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着力描写月光月色之美,营造了空明澄澈、清幽静寂的意境,借景咏怀,抒发情思,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情愁。(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句默写的题目,注意文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有炼境、炼意、炼结构和炼手法,这样的题先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全诗说明理由,“月满”主要从炼境的角度分析,“独上”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阐释情景关系的题目,首先简单描述景物画面,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8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9.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4分)

【答案】

19.(1)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20.(2)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为两问,第一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审好题。颔联中通过意象“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来营造出冷落凄凉的意境,从而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可见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同时运用炼字的技巧,如“飞”“卷”描摹出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再有,就是从视觉上看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可以多角度来分析,一定要分析出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日悠悠”“几度秋”和时光有关,再联系前半部分,可以分析出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20.特点:雨大,及时。(2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21.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2分)与对农民的关怀。(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而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