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
杜甫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19.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20.诗人明明到江畔寻花、赏花,为何开头却写道“不是爱花”?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9.、拟人。(1分)“只恐花尽老相催”一句说只担心繁花落尽流年就会催促自己走向暮年,(1分)“老相催”赋予时间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时光匆匆的特点;(1分)“嫩蕊商量细细开”一句写诗人,与娇嫩的花蕾温柔地商量,希望它们慢慢开放,以留住时间的脚步,(1分)诗人将花视作人,与花对话,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对花的喜爱,对美好时光的眷恋。(1分)
20.诗歌的前两句是说自己不是仅仅爱花爱得要死,而是害怕繁花落尽,时光匆匆,自己将更快地走向暮年,其实这恰恰证明爱花爱得非比寻常,才不愿老去;(2分)后两句更明确地说明繁花易落,所以才和花儿商量,希望花儿慢开,美好久驻,这也表现了对花的喜爱与珍视。(2分)整首诗欲扬先抑,正话反说,将爱花之情与惜时之情完美融合。(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答题思路:根据关键词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从表现了…特点,表现了作者…情感角度作答)。一个“催”字来写时光匆匆的特点,将时间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商量”一词将花蕾人格化,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可结合着拟人的生动形象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对花及时光的感受角度分析其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作者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情感的角度分析作答。开篇由“不是爱花”“恐花”“老相催”可知,诗人担心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由此可得,诗人运用的是正话反说的手法,更能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喜爱;由“商量”“细细开”可体会出诗人希望希望花儿慢开,美好久驻,更表明了其对花的热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②巧笑:美好的笑。③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
20.这首词上阕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简要赏析。(5分)
21.下阕是怎样描写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欢快心情的?(6分)
【答案】
20.这首词的上阕选取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2分)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2分)
21.下阕用白描的手法,( 2分)写少女天真烂漫的“巧笑”,采桑路上的“轻盈”,斗草游戏的“欢快”,春梦无痕的喜悦,(2分)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燕子”、“梨花”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的生机勃勃、春光美好的氛围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可从下阙的描写中找出能表现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欢快心情的关键词,如“巧笑” “轻盈” “欢快”“春梦好”,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来即可。从选取的描写少女的词语可知,都是一些通过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直接表现出来,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赠内人[注]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
[注]①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弥“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18.本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请具体分析。(5分)
19.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只从宫中人月下和灯畔的动作便折射出其处境和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8.“禁门宫树”,点明地点,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2分)“月痕”,点明时间,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2分)而接以“过”字,则暗示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1分)
19.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3分)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拔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命运的哀怜。(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重点根据题干中“意蕴”来作为思考重点,即首句所表现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可抓住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展开联想和想象,由“禁”可联想到宫中戒备森严的情景;由“宫树”可联想到宫内环境暗淡的气氛;由“过”可联想到夜色已深的情景;由下句“媚眼”可联想到在宫树下之人已伫立许久。综合起来,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关键词“宿鹭窠”“救飞蛾”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力描绘出当时的情形。“宿鹭窠”写的是从宫外飞回巢的鸟,“内人”触景生情,感伤自己竟不如鸟儿来去自由,由此可体会出“内人”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救飞蛾”表现了“内人”的善良,这一救飞蛾的动作也反映了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23.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4.试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6分)
【答案】
23.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24. 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预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8.这首诗用字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19.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8.(3分)“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1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1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1分)(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19.(3分)同意。这首诗的开头以动写静,以“蝉躁”反衬寺静;(1分)结尾用静中有动收篇,用扬州的繁华喧闹和禅智寺的静寂作了对比(或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1分)首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满”说明路阶青苔密布,表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 时间,突出秋意。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 酒、“赢得青楼薄幸名”。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伤 感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9.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0.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答:
【答案】
19.
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2 分)
20.
“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红枫、大雁、霜月、江涛、号角,无不透出冷瑟凄清之感,漂泊异乡、家国危倾、孤独凄凉的羁旅情感跃然纸上。在意境上有点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连韵脚都有一半相同。
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家讲的暮鼓晨钟对沉迷难醒的人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处以诗歌形式为其做了形象的注解.景物与从前没有什么区别,枫树如去年一样血红,在落木萧萧的秋色中自己的乡愁和大雁的晚栖一样在寒渚边停泊,惨白的月儿投影在清澈的水中,突然半夜的涛声把自己从辗转反侧的迷糊中撞醒.远处的城墙上号角在呜呜地吹,自己站在那里望着茫茫的烟霭,久久不能释怀民族危难和国家偏处一隅的沉重境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类题目,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鉴赏: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
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20.
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雍陶(805—?)唐代诗人。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
17.本诗前两联景物搭配精妙,请简要分析。(4分)
18.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7.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18.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特色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此题的特色主要是写景的角度(绘色)和顺序上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质疑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童工山么样的图景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pú sà 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18.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19.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8.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2分),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
19.写“怜”花又怨花,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2分);写独倚栏杆,深夜还在看梅,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求温暖的情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6.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出三种。(6分)
17.本诗前三联与最后一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联系?(5分)
【答案】
16.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比喻本喻,生动形象。②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③用多种感觉写景,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风物。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④远景近景相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有层次感。⑤写景用词精妙。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春的活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以上5点,每点2分,任3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17.前三联写景,突出了“早春”的风貌 ,表达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2分)最后一联解释喜悦的原因——“寻李校书”。 因寻李校书之故,诗人才清早出门,才见一路好春色的。(2分)从这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的深厚。(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要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生动形象。②动静结合。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③用多种感觉写景。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④远景近景相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有层次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回答本题要答出前三联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最后一联写的什么内容。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突出了“早春”的风貌 ,表达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最后一联解释喜悦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