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2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2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21.尾联描写了赈济灾荒途中,除夕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再过金陵唐 包佶 石头城 宋 刘翰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可从描写对象和描写手法两个方面去分析。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古讽今和对比。包诗借古事抒发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刘诗描写现在的凄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8.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现手法。(至少两种)(6分)

17.

岁暮之际,听到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面临强敌入侵,朝中何人请缨作战,为国杀敌?全诗表达了诗人不顾及个人生死荣辱,为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奋不顾身,赴难报国的决心,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18.

颔联:借代,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一方面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颈联: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反问,“朝廷谁请缨?”不但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而且借以表达出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本诗通过叙事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翻译全诗,根据诗歌意思写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先写表现手法的术语,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鹧鸪天·化度寺①作

吴文英

池上红衣②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③屋数间。

【注】 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莲花。③阊门:苏州城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2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5.“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24.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3分)

25.归乡的梦境如此短,碧水蓝天宽阔无边。(1)“窄”表梦之短促,宽表“水天无边,”“乡梦”与“水天”形成虚与实的鲜明对照,使乡梦更加显得短暂;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4分),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1分)

【解析】

24.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表情词语,这首词中的表情词语有“愁”“传归信”。再结合注释①和③可以表明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试题分析:赏析词句要从词句的基本意思、所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去考虑。“窄”字写梦,匠心独运。“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可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词]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闲置。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远处的秋山颜色浅淡,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替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20.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21.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20.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5分)

21.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此题如答同意,不给分。)(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将题中两问回答完整。第一问容易,第二问可从这些景物的动静关系和色彩关系方面分析,答题时不仅要指出其特点,还要举出诗句事例佐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选择正确态度,不要因为题目中“有人说”的字眼就选择“同意”的态度,因为诗中“杨花”表现的是身世飘零;“杜鹃”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此诗中指故国之思,所以,不能选择“同意”的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 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2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为什么要先着意描绘一幅这样的画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拟人、借古讽今、想象、虚实结合(答出其中任一种即给2分)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又以吴王耽于淫乐而__的历史教训来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2分)(意对即可)

【解析】

21.试题分析: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如果了解绝句的章法结构,就可知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一二句写景为下文三四句抒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表达技巧的解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首先此句中的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这是拟人的手法。此法,本题问到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暗示,就是抒情方式,那就是借古讽今。至于它的表达式效果,则是根据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诗歌的主旨来把握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26.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7.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26.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7.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解析】

26.试题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试题分析: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这首诗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地难奈难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1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11.(5分)①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缈、流动的特点。(2分)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3分)(酌情扣分)

12.(5分)①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②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第一点要提到惜夜景之美,第二点要提到思乡怀亲之孤愁)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9.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字的本义、语境义各1分,表达思想感情2分,共4分)

20.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揭示思想感情2分,指明手法“用典”并简析2分,共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8分)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 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9.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0.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19.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20.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选择“蜂”或者“峰”都可以,关键是要考查学生是否把握全诗主旨,并进行合理阐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诗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形象。诗的中心是五六两句“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是比较直接写梅花的,而前四句“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写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则起着衬托的作用,以恶劣环境反衬梅花品格的高洁。同时,就是五六句自身还有正衬的意思,用清凉的水和飞舞的蜂来衬托梅花的美好和幽香。

这首诗主要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词文赋,凡是写物写景,其实际都是在写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赞扬梅花恶劣环境中能保持高尚的品格,未尝不是对自己人生品格的肯定与自我褒奖,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志,聊以__。这应该正是题目所说的“感而有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