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7.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1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17.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18.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对象限制在写景方面,范围限制在颔联和颈联。其次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此诗颔联写静止的群山和山上的树,颈联写活动的身边牧人和猎人,因此是动静结合、由远而近地写景。再根据诗句中写的是秋景,而秋景大多是古代诗人伤感的景色,一个“唯”字透露出些许忧郁和苦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除了要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还可结合注释理解。注释说作者“后弃官归隐而终”,再加上“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等诗和“采薇”(《诗经》中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表现其思家忍苦之情的诗歌),等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的忧郁和苦闷,孤独和彷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20.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1.第四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鲤”前冠以“南来”二字有何妙处?(5分)

20.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共6分,分析景象3分,赏析“冻”字3分)

21.船工在驾舟前行时忽然捕到一条鲤鱼,乘船的诗人惟恐鱼腹中藏有家书,急忙去剖鱼取书。“鲤”本平常,但冠以“南来”二字,这鱼便成了从南边的家乡游的鱼,既巧妙引出了下文烹鱼取书的情节,更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家之情的热切深沉。(共5分,解读句意2分,赏析语言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及炼字。第一问要注意规范作答,首先,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有 概括、有描摹,总分结合。第二问属于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题,句中的“冻”字是客观景物特征和诗人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体现,“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学生作答只要能体现景物和心情两个方面,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解答第一问时结合注释内容把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意思准确,语句要通顺。第二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诗人由江西北赴吴地,以“南来”二字,说明想象鲤鱼来自家乡。本联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春雪 春雪

(唐·韩愈) (唐·刘方平)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注释: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隐含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15.雪本无情,但韩诗中却说白雪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下列诗句描绘雪与其写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雪却输梅一段香 B. 一尺中庭白玉尘 C. 燕山雪花大如席 D. 已惊岩下雪如尘

16.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B

15.A

16.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1分); 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1分);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1分);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诗人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雪却输梅一段香”与此写法一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韩诗: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刘诗: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2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2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21.尾联描写了赈济灾荒途中,除夕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再过金陵唐 包佶 石头城 宋 刘翰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可从描写对象和描写手法两个方面去分析。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古讽今和对比。包诗借古事抒发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刘诗描写现在的凄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8.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现手法。(至少两种)(6分)

17.

岁暮之际,听到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面临强敌入侵,朝中何人请缨作战,为国杀敌?全诗表达了诗人不顾及个人生死荣辱,为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奋不顾身,赴难报国的决心,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18.

颔联:借代,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一方面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颈联: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反问,“朝廷谁请缨?”不但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而且借以表达出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本诗通过叙事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翻译全诗,根据诗歌意思写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先写表现手法的术语,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鹧鸪天·化度寺①作

吴文英

池上红衣②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③屋数间。

【注】 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莲花。③阊门:苏州城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2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5.“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24.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3分)

25.归乡的梦境如此短,碧水蓝天宽阔无边。(1)“窄”表梦之短促,宽表“水天无边,”“乡梦”与“水天”形成虚与实的鲜明对照,使乡梦更加显得短暂;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4分),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1分)

【解析】

24.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表情词语,这首词中的表情词语有“愁”“传归信”。再结合注释①和③可以表明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试题分析:赏析词句要从词句的基本意思、所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去考虑。“窄”字写梦,匠心独运。“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可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词]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闲置。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远处的秋山颜色浅淡,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替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20.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21.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20.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5分)

21.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此题如答同意,不给分。)(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将题中两问回答完整。第一问容易,第二问可从这些景物的动静关系和色彩关系方面分析,答题时不仅要指出其特点,还要举出诗句事例佐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选择正确态度,不要因为题目中“有人说”的字眼就选择“同意”的态度,因为诗中“杨花”表现的是身世飘零;“杜鹃”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此诗中指故国之思,所以,不能选择“同意”的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 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2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为什么要先着意描绘一幅这样的画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拟人、借古讽今、想象、虚实结合(答出其中任一种即给2分)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又以吴王耽于淫乐而__的历史教训来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2分)(意对即可)

【解析】

21.试题分析: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如果了解绝句的章法结构,就可知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一二句写景为下文三四句抒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表达技巧的解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首先此句中的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这是拟人的手法。此法,本题问到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暗示,就是抒情方式,那就是借古讽今。至于它的表达式效果,则是根据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诗歌的主旨来把握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26.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7.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26.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7.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解析】

26.试题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试题分析: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这首诗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地难奈难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