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7.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18.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17.(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18.(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赏析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辨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第(2)题考查对诗歌中具体的字赏析形象的把握情况。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出题考察炼字炼句,是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形式。备考注意先解释字(词)的含义,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阐述字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同友人游青溪

【清】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2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4分)

2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21.(1)云不是固体之物,能把峭壁“撑”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雾之浓和峭壁之陡。(2)诗人再用一“拥”字写出了瀑布水珠四溅,众多浪花环绕四周的美景。(3)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诗人对青溪壮丽景色的喜爱。(解析各1分,思想感情2分)

22.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1)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事(此处是化用《桃花记》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本是枯燥的时间交代就写出了新意。(2分)(2)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属于炼字型的题目,回答时应结合诗歌内容,将字词放入诗句中,分析其表达效果,可以从对意境、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问题。“撑”的主语是“云”,宾语是“峭壁”,看似不可能,实则用夸__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云雾之浓和云雾之上的峭壁之陡。“拥”字写出了瀑布倾泻溅起的水花众多。从情感上来说,表达了诗人对青溪美景的喜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特色之处的赏析,可以从表达的与众不同的情感、独到的手法、特色的写法等来加以鉴赏。颈联,前一句较为平凡,后一句的“问”字用得奇特,充满想象。尾联不说景色迷人,流连忘返,反说“归去早”、“恐成仙”,侧面烘托了这里景色的优美迷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6.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5分)

17.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16.第三、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层峦叠嶂中皓月的清光把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风雨交至的萧瑟秋声。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景色3分,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

17.“惭”写出了陷入尘世、被俗务所累的惭愧和自责。这首诗表现了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对超然物外、淡泊无欲境界的期许。(含意2分,情感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总的概括景物特点,然后再具体结合诗句描述景象,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如“千山”“月午”“一壑”“泉鸣”等。这两句诗很显然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写出字的含意,再点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惭”字是诗人心理的刻画,大有在俗世中周旋的惭愧之意。整首诗描写了庐山栖贤寺的环境,表达了对此地的喜爱与留恋,同时也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

16.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7.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4分)

16.第一首:拟人。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对比。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答案要点: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首从“咬定”“坚劲”可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竹当人写。本诗也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二首前两句“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与后文的“留向纷纷雪里看”形成了对比,突出竹子不须表现自己,只靠自身的高洁傲岸便可吸引人的眼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所以所写之物都具有人的性格。第一首可以从“咬定”“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等词句中分析出其坚韧、顽强的性格。第二首可从“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可得出千花百草经雪凋零,只有竹依然挺立,可见其卓尔不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6.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17.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6.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白梅花;(1分,考查学生往往因不注意而忽视的诗词的标题)突出了它坚强(耐寒)、性情高洁(清高、自甘寂寞)、报春的特征。(3分,一个特征1分)

17.本词主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托物言志,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第一问:从诗歌标题可得出来。第二问: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0.“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21.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0.(6分)意思是:恰好满足了我热爱山野风光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诗人陶醉。(4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山野人家,(3分,意思对即可)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与诗的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弄懂诗句意思,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在全诗中筛选有关信息。要明白“适与野情惬”一句,可逐字分析:“适”是“恰好”之意;“与”作介词,相当于“同、和”;难点在“野情”二字,它是“对山野风光的热爱之情”;“惬”即“惬意”之“惬”。至于“惬”的内容或对象,只需将诗中所写山野景物风光写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除了要根据诗句所写内容分析之外,还要根据诗句所处位置分析。此句之前的所有句子都写的是“野”,唯独此句写到“人家”;之前的句子写的都是无声的静景,唯独此句写了有声的动景,因此“以动衬静”“以闹衬静”的词语便或跳入脑海。至于作用,不外回答前边问题和表达作者感情两方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7.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1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17.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18.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对象限制在写景方面,范围限制在颔联和颈联。其次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此诗颔联写静止的群山和山上的树,颈联写活动的身边牧人和猎人,因此是动静结合、由远而近地写景。再根据诗句中写的是秋景,而秋景大多是古代诗人伤感的景色,一个“唯”字透露出些许忧郁和苦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除了要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还可结合注释理解。注释说作者“后弃官归隐而终”,再加上“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等诗和“采薇”(《诗经》中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表现其思家忍苦之情的诗歌),等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的忧郁和苦闷,孤独和彷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20.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1.第四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鲤”前冠以“南来”二字有何妙处?(5分)

20.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共6分,分析景象3分,赏析“冻”字3分)

21.船工在驾舟前行时忽然捕到一条鲤鱼,乘船的诗人惟恐鱼腹中藏有家书,急忙去剖鱼取书。“鲤”本平常,但冠以“南来”二字,这鱼便成了从南边的家乡游的鱼,既巧妙引出了下文烹鱼取书的情节,更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家之情的热切深沉。(共5分,解读句意2分,赏析语言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及炼字。第一问要注意规范作答,首先,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有 概括、有描摹,总分结合。第二问属于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题,句中的“冻”字是客观景物特征和诗人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体现,“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学生作答只要能体现景物和心情两个方面,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解答第一问时结合注释内容把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意思准确,语句要通顺。第二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诗人由江西北赴吴地,以“南来”二字,说明想象鲤鱼来自家乡。本联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春雪 春雪

(唐·韩愈) (唐·刘方平)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注释: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隐含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15.雪本无情,但韩诗中却说白雪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下列诗句描绘雪与其写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雪却输梅一段香 B. 一尺中庭白玉尘 C. 燕山雪花大如席 D. 已惊岩下雪如尘

16.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B

15.A

16.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1分); 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1分);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1分);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诗人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雪却输梅一段香”与此写法一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韩诗: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刘诗: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2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20.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21.尾联描写了赈济灾荒途中,除夕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