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9.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0.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19.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2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
20.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1分)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2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2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2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24.A
25.B
26.略
【解析】
2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考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 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⑴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⑵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旦发青林
(南朝)孔稚珪
孤征越清江,游子悲路长。二旬①倏已满,三千②眇未央。
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寄怀中山旧,举酒莫相忘。
【注】①旬,这里指十年。②三千,形容路途遥远。
(1)三、四两句中的“倏”和“眇”二字精炼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2)五、六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⑴(4分)“倏”指时间流逝飞快,“眇”指行程遥远无尽。(2分)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和空间的悠远苍茫,委婉表达了天涯游子的飘零之感和落寞之情。(2分)
⑵(4分)五、六两句写时间流转不改草木的生机,季节更替也不改岩石的形貌,(2分)暗含了诗人对青春已逝、华年不再的慨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怅惘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2分)。前两句写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靠青山开阔情怀,使青山在未露面前便先给人一种亲切感;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北风吹散云雨,清瘦挺拔的嵩山从云端现出,惊喜和满足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运用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出”字化静为动,赋予山峰以动感,生动地展现了高峻挺拔的嵩山从层层浮云中显现出来的美景。(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化静为动(动态美)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山东省中学联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21.猿声
22.(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2)第一首以“哪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意象。中国诗歌很多特定的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如松、梅、菊、兰,鸿雁、布谷等。这些特定的意象要记住。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更觉心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第一首借景抒情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第二首借典故写愁有难度,一是学生不知道典故的来源,二是“以理写愁”过于空洞,学生不好理解。本人更倾向于第二首诗是一首说理诗,而非抒情诗。本诗阐释了一个道理,所有的忧愁是由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自己的忧愁情绪又会影响到自己到外物的感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2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21.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烘托、衬托、有声有色等。
考点: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2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2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2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2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状,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2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21.
试题分析: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这是概括题,找出诗中描写的暮春意象加以表述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诗歌没有正面写桃花,而是以水中的香气,让人明白桃花随流水而去。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诗歌的情感要从表达情感的关键字眼、意象和典故中分析出来。《暮春》要抓住“春愁”这一关键字眼,《暮春山间》要从“缓步”和相关意象探究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8.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19.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8.常字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在官场动荡的政治中, 已经非常习惯,他一直寄情四方游历,然而偏则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强力不满情。
19.此诗寄情于景色,通过对萧条的现实风景的的描写,和自己内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除了诗人对现实的政局的不满情绪,和自己内心世界的空虚惨淡。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技巧。解答炼字炼句题的方法步骤:1、解释本字或翻译本句诗; 2、答出本字或本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3、答出本字或本句在全诗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9.“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19.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0.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园花”的描写词语“百般红”、“月”修饰词“明”、“乔木”描写词语“峥嵘”等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第(1)小题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