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__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 “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2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2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2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从题干“怎样写”来看,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写法的把握,即表达技巧。诗歌写榴花照眼明,写出了榴花给人的感受,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这种手法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部分,虽是写众人见到秦罗敷时的不同反应,但都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分析时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如同意第一种看法,就要抓住诗歌中的幽美景色;如同意第二种,则要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可怜”二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1.颈联写了什么?请用散文句描述出来。(3分)

22.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之情;表面是写谁在思念谁?而实际写的又是谁思念谁?这样写有什么妙处?(4分)

21.(1)描写是夜深了,妻子还伫立窗边,望月怀远:带有缕缕花香的雾水,打湿了她如云高耸的鬓发,沐浴在清亮月光中的那如玉臂膀竟然没有会感到阵阵寒意啊。

22.(2)表面上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上是写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如此曲折构思,含蓄表达,能令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思亲想家的怀念之情无比深沉。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本题解答时关键是用散文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描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__, 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①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②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18.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9.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__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5分)

18.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2分)②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 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2分)

19.9.①残败凄凉。(1分)②夫差__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__。__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不应归罪西施。(2分)③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__的观点。(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此诗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的手法,以表现诗人物是人非的悲慨,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诗歌前两句“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将过去这里的“香径长洲”“ 奢云艳雨”和作者今天看到的“棘丛”“悲风”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出下文诗人对王朝兴衰的哀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把握诗人对吴王__的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事。通过“棘丛”“悲风”可知,今天的吴宫是荒凉、残败的。后两句,诗人认为吴王王国不是西施之过,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9.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0.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19.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2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

20.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1分)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2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2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2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24.A

25.B

26.略

【解析】

2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考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 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⑴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⑵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旦发青林

(南朝)孔稚珪

孤征越清江,游子悲路长。二旬倏已满,三千眇未央。

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寄怀中山旧,举酒莫相忘。

【注】①旬,这里指十年。②三千,形容路途遥远。

(1)三、四两句中的“倏”和“眇”二字精炼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2)五、六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⑴(4分)“倏”指时间流逝飞快,“眇”指行程遥远无尽。(2分)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和空间的悠远苍茫,委婉表达了天涯游子的飘零之感和落寞之情。(2分)

⑵(4分)五、六两句写时间流转不改草木的生机,季节更替也不改岩石的形貌,(2分)暗含了诗人对青春已逝、华年不再的慨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怅惘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2分)。前两句写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靠青山开阔情怀,使青山在未露面前便先给人一种亲切感;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北风吹散云雨,清瘦挺拔的嵩山从云端现出,惊喜和满足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运用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出”字化静为动,赋予山峰以动感,生动地展现了高峻挺拔的嵩山从层层浮云中显现出来的美景。(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化静为动(动态美)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山东省中学联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