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商隐的《锦瑟》,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堞,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 颔联的首句使用了哪些著作里的典故?有何用意?(2分)

(2)全诗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任选一联,说说你对其情景的理解,并简要分析。(3分)

(1)《庄子》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短暂,但足以让自己珍惜。(2分)

(2)学生任选一联,有分析、理解,意思对即可。(3分)参考示例:

第一联,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第四联,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8.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9.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8种意象,(2分)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3分)(意象至少写出4种,共5分)

       9.诗眼为“悲”。(1分)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3分,答出2种即可得3分)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13题。(11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有人认为写出了“喜”的感情,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5分)

1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2.不同意,这两句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无处倾诉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5分)

       13.借景抒情。诗人自问,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以天地的空阔映衬出个人如同一沙鸥般的渺小与无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摩:接近,碰到。③顾藉:顾虑和依凭。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倦”字写出觅枝的乌鹊的困惫与无枝可依的孤凄处境。“堕”写出大雁坠地的声音,更写听者的心境情凄。

(2)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愁”故意来寻找自己,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表现诗人愁绪无法排遣。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游胡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答案 (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渡”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 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 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