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
(1)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解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招客”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9. C(稼:种植庄稼)
10. A(表并列;B.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代词,……的人。C. 表示修饰;表示因果。 D. 介词,给;介词,在)
11. D
12. 翻译
(1)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2)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
(3)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8-9题。(11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
8.(6分)颈联即第三联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樽无绿”中的“绿”代表酒,(1分)还采用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1分)酒没有,炉火也只是想象,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2分)运用这些手法生动、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贫寒交困和内心的凄苦。(2分)(说明:借代1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或者以幻作真1分;分析表达效果4分。其他如答将手法答为对偶,且有合理表达效果分析的也可酌情给分。)
9.(5分)①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以及愁苦而无从着力的苦恼、无奈之情。(3分)②“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故而心怀家国。(1分)“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愁苦无奈的心境。(1分)(说明:对国家和亲人的关怀1分,对其命运深切关怀1分,愁苦而无从着力的无奈1分;每结合1处诗句分析1分。共5分。其他合乎情理的说法亦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为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8.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9.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试选择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8.在西风中独立残阳,形单影只,对亡妻无限哀思的形象。(答对行为得1分,心理得1分)
9.(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西风习习,残阳余辉,这深秋黄昏的凄清之景,正和作者对亡妻的哀思相映衬。(2)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景萧瑟,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3)对比,全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一是眼前自己孤单的情形,一是与妻子生活时美好的时光,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突出了对亡妻的思念。(4)用典,“赌书”一句,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表现了作者与卢氏情投意合,文雅闲逸的生活场景。(答对手法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6、诗中“ ”描绘国土沦陷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 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 ”的感慨。(用原句回答)(2分)
17、诗中的二个问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流露出诗
的情感。(3分)
18、这首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5分)
答: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这首诗的尾联 。
《过零丁洋》的尾联 。
草合离宫转夕晖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17、比喻 国家覆灭,自己如同天边孤云旧家燕子不知飘泊何方,归宿哪里的一种无所依托的__之痛
18、相同之处: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这首诗的尾联凄清哀婉,外柔内刚,沉挚悲壮;《过零丁洋》的尾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充满阳刚之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与表现来访者少得“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出山居环境的幽静。(4分)
22.(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分)
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5分)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
(1)赏析诗中颔联“坼”“浮”两字的表达效果。(2分)
(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一 "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2分】
(2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3分】
阅读李商隐的《锦瑟》,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堞,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 颔联的首句使用了哪些著作里的典故?有何用意?(2分)
(2)全诗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任选一联,说说你对其情景的理解,并简要分析。(3分)
(1)《庄子》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短暂,但足以让自己珍惜。(2分)
(2)学生任选一联,有分析、理解,意思对即可。(3分)参考示例:
第一联,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第四联,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8.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9.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8种意象,(2分)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3分)(意象至少写出4种,共5分)
9.诗眼为“悲”。(1分)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3分,答出2种即可得3分)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13题。(11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有人认为写出了“喜”的感情,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5分)
1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2.不同意,这两句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无处倾诉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5分)
13.借景抒情。诗人自问,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以天地的空阔映衬出个人如同一沙鸥般的渺小与无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