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两字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1分、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1分。(答出心理四个词中2个词给1分。归纳出性格,2分。其余合理者,酌情给分)

(2)运用了白描(或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1分,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1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1分。近义词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1分)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2分)

(2)答: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2分)

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8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总说2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9.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3分,意思对即可)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

(1)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解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招客”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9. C(稼:种植庄稼)

10. A(表并列;B.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代词,……的人。C. 表示修饰;表示因果。 D. 介词,给;介词,在)

11. D

12. 翻译

(1)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2)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

(3)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8-9题。(11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

8.(6分)颈联即第三联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樽无绿”中的“绿”代表酒,(1分)还采用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1分)酒没有,炉火也只是想象,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2分)运用这些手法生动、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贫寒交困和内心的凄苦。(2分)(说明:借代1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或者以幻作真1分;分析表达效果4分。其他如答将手法答为对偶,且有合理表达效果分析的也可酌情给分。)

9.(5分)①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以及愁苦而无从着力的苦恼、无奈之情。(3分)②“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故而心怀家国。(1分)“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愁苦无奈的心境。(1分)(说明:对国家和亲人的关怀1分,对其命运深切关怀1分,愁苦而无从着力的无奈1分;每结合1处诗句分析1分。共5分。其他合乎情理的说法亦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为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8.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9.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试选择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8.在西风中独立残阳,形单影只,对亡妻无限哀思的形象。(答对行为得1分,心理得1分)

9.(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西风习习,残阳余辉,这深秋黄昏的凄清之景,正和作者对亡妻的哀思相映衬。(2)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景萧瑟,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3)对比,全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一是眼前自己孤单的情形,一是与妻子生活时美好的时光,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突出了对亡妻的思念。(4)用典,“赌书”一句,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表现了作者与卢氏情投意合,文雅闲逸的生活场景。(答对手法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6、诗中“ ”描绘国土沦陷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 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 ”的感慨。(用原句回答)(2分)

17、诗中的二个问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流露出诗

的情感。(3分)

18、这首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5分)

答: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这首诗的尾联

《过零丁洋》的尾联

草合离宫转夕晖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17、比喻  国家覆灭,自己如同天边孤云旧家燕子不知飘泊何方,归宿哪里的一种无所依托的__之痛  

18、相同之处: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这首诗的尾联凄清哀婉,外柔内刚,沉挚悲壮;《过零丁洋》的尾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充满阳刚之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与表现来访者少得“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出山居环境的幽静。(4分)

22.(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分)

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5分)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

(1)赏析诗中颔联“坼”“浮”两字的表达效果。(2分)

(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一 "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2分】

(2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