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1分),融情于景(1分),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1分)。

 (3)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4分。每点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诗中“空知返旧林”的“空”字是何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空”:徒然地、白白地。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__的__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2分)

 (2)颈联展现了一副鲜明生动的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情趣。(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答: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任选一字简要赏析。(2分)

答: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2分。答到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6——17题(6分)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6.分析徐诗首句中“乱”的好处。(2分)

17.“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4分)

16.“乱”字充满动感地描写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欢快样子,也含蓄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表现出了生气勃勃的一派春意。

17.徐诗借景抒情,通过描摹绚丽多姿活力四射的春天的景物与游船尽兴晚归的热闹场面,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表现出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着西湖美丽风光时的愉快而舒畅的心情。

 杜诗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生气盎然、生机勃勃的特点,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流落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再过金陵唐 包佶 石头城 宋 刘翰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17.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6.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                                                                                               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7.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5.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现手法。(至少两种)(6分)

14. 颔联:借代,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一方面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颈联: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反问,“朝廷谁请缨?”不但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而且借以表达出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5.略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两字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1分、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1分。(答出心理四个词中2个词给1分。归纳出性格,2分。其余合理者,酌情给分)

(2)运用了白描(或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1分,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1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1分。近义词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1分)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2分)

(2)答: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2分)

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8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总说2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9.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3分,意思对即可)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

(1)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