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8.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请你谈谈这首诗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4分)

19.“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 “清”“雅”指“清新雅致”。(1分)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体现了“清”;(2分)诗人一早起来,欣赏湖上美景,并由景生情,体现文人之“雅”。 (1分)

19. 诗人渴望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表现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2分)但 “安得学野凫”又可看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1分)(泛泛:荡漾的样子。景:影。)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结合翻译全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清”“雅”指“清新雅致”;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体现了“清”;诗人一早起来,欣赏湖上美景,并由景生情,体现文人之“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要注意理解两个词的意义,即:泛泛,荡漾的样子;“景”,通“影”。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渴望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表现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2分)但 “安得学野凫”又可看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1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出了城郭之时,正值破晓,天色微明。站在湖边,平静的湖面令我心绪宁静。水面泛起了清凉的薄雾,渐渐弥漫长空。那水中弯曲的芦苇,发出哗哗的声响;遥远的青山淡如青墨,若隐若现。慢慢地我望见了那轮绚烂的朝阳初升,金色的晨曦中,只见三三两两的小舟静静地停靠在岸边。我怎能学得野鸭一般,在波光荡漾的湖面上,去追逐远方清朗的光影呢?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19.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 ,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 。(2分)

20.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5分)

19.

荷花,优美、幽僻、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20.

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 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首词是吟咏荷花的,借物言情,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冰清玉洁、身世飘零的女子,以荷花的清丽绝俗最后不免红衣落尽,芳华消逝,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自己悒悒不得志的苦闷。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风光旖旎、祥和而恬静的池塘。那艳丽的荷花就生长在这池塘的僻静处,因无人欣赏,只能在寂寞中凋零。就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孤独寂寞,饱受凄凉零落之苦。词人通过少女低沉、哀怨的嗟叹,表达了自己年华虚度的苦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住的地方。

16.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17.这首诗的颔联中“应”和“新”两字极富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6.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3分)②表达的是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2分)

17.①“应”字有推测之意,富于想象。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②“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可结合诗的最后两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第一问,只需把原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第二问,要分析诗人的感情,可以结合“感物思归怀故乡”一句,推断为“思归怀乡之情”;同时,结合诗句“猿声今夜断吾肠”以及诗后注释,可以推断“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练字技巧。对“应”字和“新”字的分析,要注意抓住“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一句来展开分析,注意联系诗后注释,也即本文写作的背景等,同时结合第一小题的答案,不难得出最终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校书七兄①

李冶

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③岸,莫忘几行书。

【注】①本诗是女诗人李冶写给自乌程前往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赴任的“七兄”的。校书:“校书郎”(官名)的省称。②乌程:今浙江吴兴,李冶家乡。③大雷:在今安徽望江。南朝诗人鲍照途经此地时曾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

21.一、二两联反映了七兄怎样的生活状态?(2分)

22.颈联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1.身在故里无所事事,宦游京城孤独寂寞。

22.借代、拟人。出句,以“仙棹”代指七兄所乘之舟;对句,用一“伴”字,赋予寒星以人的情感。

评分建议:辞格指认,一种1分;简析,一点1分。

23.骨肉关切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

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以“寒星”、“远水”来概述旅途风光,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全是情语,难免会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所以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寄校书七兄》是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805卷第2首诗。[1]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诗人百无聊赖、岁晚迟暮的心境,直逼出“寂寞”二字,为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作铺垫。颔联是写七兄的寂寞无聊,诗人由自己的寂寞,推及到七兄,表现了对七兄的体贴和关怀。颈联想象七兄出使路上的情景:水陆兼程,日夜赶路,凄寒孤独。思虑七兄,慰问舟车之苦,正体现了诗人对七冗的深情。尾联借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之典,写出了对七兄的叮嘱,表现了对七兄的无限关切之情,语淡而情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道中喜雨

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 ①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

18.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19.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并结合全诗说出理由。(5 分)

18.本诗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上句诗人想象绵延千里的稻田在雨水的浇灌之后,禾苗拔节生长,稻花随风摇曳,一片秀美景象(1分);下句实写,作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赞美这是最好听的声音(1分)。

19.诗眼:“喜” (1分)。首联写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发觉凉冷润衣襟是一喜,颔联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 颈联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尾联想到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2分),这一“喜”字贯穿整首诗,表达诗人的喜雨之情(1分)和对民生有盼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回答本题要首先答出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千里稻花应秀色”一句是作者看到大雨三日之后,想象绵延千里的稻田在雨水的浇灌之后,禾苗拔节生长,稻花随风摇曳,是虚写;“五更桐叶最佳音”一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是实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诗眼。解答本题首先答出诗眼是哪个字,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小题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1分)主人公寂寞难耐,夜不成眠的精神状况(1分)。

【小题2】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的是诗句中的动词,解答此类题目,可先解释此动词的本来意义,再解释此动词在诗句中的意义,然后分析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其对表现形象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形象,答题时可从形象的性别、处境、心情等方面去归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7.颔联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8.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7.“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分)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1分)

18.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所提示的“虚实结合”一语,在诗的颔联中寻找“虚”和“实”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分析其作用。比如此题,“万里梦”就属于虚写;“五更愁”就是实写,它们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干限制的是“尾联”,因此,虽然作者的情感应以全诗分析,但具体词语却只能根据尾联中回答。尾联是个问句,问的是“何日复同游”,这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在京城相聚与朋友相聚的渴望以及这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韩燕)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徐昌图: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生活在唐宋之交。 ②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16.这首小令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17.你认为上片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分)

 

16.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凄清、漂浮无定,如今再次踏上旅途,从此又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残灯孤梦,词人内心极度孤寂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

17.“借景抒情”:上片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内心的离愁别恨。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要根据诗句内容,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诗题“饮散离亭西去”写了三件事:朋友饮酒后分散了,离开饮酒的凉亭,自己向西离去:这就暗示了全诗的孤寂凄凉情绪。再看诗中“浮生常恨飘蓬”一语,更是写出了词人漂浮无定的“飘蓬”一般的生活。而“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两句,淋漓尽致的写出了词人内心极度的孤寂凄凉和羁旅之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上片的“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意思是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也可答“融情入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②小虫:蟋蟀。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17.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答“烘托”亦可)(3分)

18.

意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0.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20.“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与表现来访者少得“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出山居环境的幽静。(4分)

21.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应根据“遍”字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句子所写的景物来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松茂鹤多,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突出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写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