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6.请简析诗第二联中“平”字运用的妙处。(5分)

1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分)

16."平"字运用之妙有三:一是写出了新生浮萍的整齐茂盛;二是它与"铺"字合用,写出了湖面的平展、阔大无垠;其三是突出春天水势涨满湖面,一望无际。这些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的"早" 和生机勃勃。

(写出其中两点妙处得4分,点出效果1分,共5分。)

17.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自己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答出"乐景衬哀情"或"反衬手法"2分,答出心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2分,有分析2分, 共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平”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平”字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③看“平”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概括出哪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 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 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 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5.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5分)

24.C

25.“戏”字状写了诗人当时的百无聊赖,“误”字传递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两类形象两种心理在突发的状态中互为映衬,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或“闲适与恬静”)。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大意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是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而不是诗人“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所以选C。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戏”与“误”分别描写出了作者与孩童的心理活动,联系标题中的“午睡起”及上句的“懒”,可得出“戏”这一心理描写,表现出了作者的百无聊赖;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童趣。这种心理上的映衬自然会带给作者愉悦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14.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13.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彻夜无眠,来写相思之情的。(3分)

14.拟物。把月光想象成可以用手捧的东西。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来送给缘分的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刻画了一个思念却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的无奈而失落的人物形象。(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由“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联想到中秋佳节。由“灭烛”“披衣”“露滋”可联想到诗人彻夜无眠的相思。答题时,可先描述颈联的大意,再抓住关键词分析诗人的相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由“盈手赠”大意可知,尾联使用了拟物的手法。由“赠”“梦”可联想到诗人对有缘人的相思之情,由此可体会出诗人只能凭借梦中相会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诗人是无奈而孤寂失落的形象。组织答案时,先答手法,后答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2.这首诗的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3.请赏析尾联中“嫌”字的妙处。(3分)

22.①同情百姓疾苦  ②病中伤感  ③客中孤寂思归 ③老之将至的无奈(4分)

23.①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②“嫌”字将残灯拟人化,形象写出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③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自嘲。(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言注释及关键词来分析,这首诗歌写于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可由“哭”“悲”得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病”“不眠”表现出了诗人在病中的伤感;“无伴苦思归”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冷”“发稀”表现了诗人将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嫌”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嫌”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嫌”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0.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19.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0.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秋声(秋风)、古木、荒祠、潦清(雨水)等;结合意象,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诗句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典抒情。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答题时要结合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9.简要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4分)

20.这首诗饱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9.

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

③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并作解释各给2分)

20.

春逝之伤,年华易逝,人生迟暮之悲;思乡之苦,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之忧;仕途坎坷,功业无成的感伤;不甘心而不肯还乡的无奈;对范蠡的羡慕和归隐的渴望。(答到任意3点给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颔联虚实结合,以景写情:“蝴蝶梦”,有化用“庄生梦蝶”之意;“子规”,即杜鹃鸟,叫声犹唤“子归”。诗人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然而,这只不过像是“庄生梦蝶”而已,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在享受了片刻回乡之乐以后,诗人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 。更何况又正是月凉如水、子规哀啼的时候,听着“子归 !子归!”的哀哀啼唤,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这该是何等的痛苦悲伤!诗人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意境曲折幽深,有令人黯然落泪的感染力。它真切地传达出了漂泊异乡游子的凄凉悲愁情怀,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

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

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行人:出征的将士。③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④“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20.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21.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0.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21.答案一: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

答案二: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赏析。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五、六两句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驻马流泪。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由诗歌尾联来看,本诗主要运用了借典的表现手法,以苏武进行类比,借古讽今,表达主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8.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请你谈谈这首诗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4分)

19.“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 “清”“雅”指“清新雅致”。(1分)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体现了“清”;(2分)诗人一早起来,欣赏湖上美景,并由景生情,体现文人之“雅”。 (1分)

19. 诗人渴望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表现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2分)但 “安得学野凫”又可看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1分)(泛泛:荡漾的样子。景:影。)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结合翻译全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清”“雅”指“清新雅致”;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体现了“清”;诗人一早起来,欣赏湖上美景,并由景生情,体现文人之“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要注意理解两个词的意义,即:泛泛,荡漾的样子;“景”,通“影”。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渴望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表现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2分)但 “安得学野凫”又可看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1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出了城郭之时,正值破晓,天色微明。站在湖边,平静的湖面令我心绪宁静。水面泛起了清凉的薄雾,渐渐弥漫长空。那水中弯曲的芦苇,发出哗哗的声响;遥远的青山淡如青墨,若隐若现。慢慢地我望见了那轮绚烂的朝阳初升,金色的晨曦中,只见三三两两的小舟静静地停靠在岸边。我怎能学得野鸭一般,在波光荡漾的湖面上,去追逐远方清朗的光影呢?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19.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 ,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 。(2分)

20.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5分)

19.

荷花,优美、幽僻、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20.

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 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首词是吟咏荷花的,借物言情,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冰清玉洁、身世飘零的女子,以荷花的清丽绝俗最后不免红衣落尽,芳华消逝,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自己悒悒不得志的苦闷。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风光旖旎、祥和而恬静的池塘。那艳丽的荷花就生长在这池塘的僻静处,因无人欣赏,只能在寂寞中凋零。就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孤独寂寞,饱受凄凉零落之苦。词人通过少女低沉、哀怨的嗟叹,表达了自己年华虚度的苦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