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7.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5分)

18.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如韩诗中的“惊”或“嫌”,高诗中的“拂”“醉”或“忙”。请从两诗中任选两字分析其妙处。(6分)

17.(5分)(1)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2)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3)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4)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18.(6分)“惊”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嫌”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醉”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陶醉于春天的美景。

“忙”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拂”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它们在内容上的不同。可从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在地点上的不同,可分别从韩诗中“庭”、高诗中的“堤”得出前者在庭院,后者在野外。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先从“惊”“嫌”“拂”“醉”“忙”中任意选出两个字,然后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等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22.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22.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2分)

2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1分);“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1分);“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__,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这些生活的环境和情趣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16.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17.简要分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16.“乱”有纷繁杂乱的意思。这里说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又以目前梅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明写飘零的梅花刚拂去又满身,暗写满怀的离愁想克制却无法阻遏。词人在此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从而将离人柔肠寸断的内心悲痛既形象又含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动容又启人遐思。

17.比喻,复叠和层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乱”在句中的意思;②看“乱”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乱”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就是台阶。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景物写得越突出,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零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国际即在沦亡之睫,作为一国之君,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怎不叫人心乱如麻,偏这梅花不解人意,撩拨人的无名愁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词句分析。由“离恨”如“春草”可得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更行”、更远”、“还生”可得出运用了复叠和层递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6.请简析诗第二联中“平”字运用的妙处。(5分)

1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分)

16."平"字运用之妙有三:一是写出了新生浮萍的整齐茂盛;二是它与"铺"字合用,写出了湖面的平展、阔大无垠;其三是突出春天水势涨满湖面,一望无际。这些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的"早" 和生机勃勃。

(写出其中两点妙处得4分,点出效果1分,共5分。)

17.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自己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答出"乐景衬哀情"或"反衬手法"2分,答出心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2分,有分析2分, 共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平”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平”字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③看“平”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概括出哪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 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 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 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5.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5分)

24.C

25.“戏”字状写了诗人当时的百无聊赖,“误”字传递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两类形象两种心理在突发的状态中互为映衬,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或“闲适与恬静”)。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大意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是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而不是诗人“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所以选C。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戏”与“误”分别描写出了作者与孩童的心理活动,联系标题中的“午睡起”及上句的“懒”,可得出“戏”这一心理描写,表现出了作者的百无聊赖;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童趣。这种心理上的映衬自然会带给作者愉悦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14.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13.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彻夜无眠,来写相思之情的。(3分)

14.拟物。把月光想象成可以用手捧的东西。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来送给缘分的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刻画了一个思念却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的无奈而失落的人物形象。(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由“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联想到中秋佳节。由“灭烛”“披衣”“露滋”可联想到诗人彻夜无眠的相思。答题时,可先描述颈联的大意,再抓住关键词分析诗人的相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由“盈手赠”大意可知,尾联使用了拟物的手法。由“赠”“梦”可联想到诗人对有缘人的相思之情,由此可体会出诗人只能凭借梦中相会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诗人是无奈而孤寂失落的形象。组织答案时,先答手法,后答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2.这首诗的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3.请赏析尾联中“嫌”字的妙处。(3分)

22.①同情百姓疾苦  ②病中伤感  ③客中孤寂思归 ③老之将至的无奈(4分)

23.①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②“嫌”字将残灯拟人化,形象写出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③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自嘲。(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言注释及关键词来分析,这首诗歌写于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可由“哭”“悲”得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病”“不眠”表现出了诗人在病中的伤感;“无伴苦思归”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冷”“发稀”表现了诗人将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嫌”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嫌”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嫌”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0.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19.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0.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秋声(秋风)、古木、荒祠、潦清(雨水)等;结合意象,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诗句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典抒情。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答题时要结合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9.简要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4分)

20.这首诗饱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9.

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

③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并作解释各给2分)

20.

春逝之伤,年华易逝,人生迟暮之悲;思乡之苦,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之忧;仕途坎坷,功业无成的感伤;不甘心而不肯还乡的无奈;对范蠡的羡慕和归隐的渴望。(答到任意3点给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颔联虚实结合,以景写情:“蝴蝶梦”,有化用“庄生梦蝶”之意;“子规”,即杜鹃鸟,叫声犹唤“子归”。诗人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然而,这只不过像是“庄生梦蝶”而已,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在享受了片刻回乡之乐以后,诗人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 。更何况又正是月凉如水、子规哀啼的时候,听着“子归 !子归!”的哀哀啼唤,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这该是何等的痛苦悲伤!诗人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意境曲折幽深,有令人黯然落泪的感染力。它真切地传达出了漂泊异乡游子的凄凉悲愁情怀,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

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

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