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6分)
16.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5.
首句描写梨花、柳叶之色,即通过准确细致地写梨花的淡白、柳叶的深青,暗示时至暮春,春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二句描写梨花、柳絮的动态,即通过写满城柳絮飞舞、梨花盛开,进一步写出了春意之浓,增强了抒__彩;前后两句内容照应、句式回复,描写动静结合,画面十分饱满、鲜活、生动。(其他合理的手法赏析亦酌情给分。)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1分)一二句以梨白柳青、春至尽头,暗含伤春之意。(2分)三四句直写面对栏边盛开的梨花不禁心生惆怅,深切感慨盛极速衰、岁月匆匆、人生苦短。(2分)(其他结合具体诗句作答且言之成理者亦酌情给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须得细细品味,不过,有时没必要字斟句酌的理解诗句,意境更重要。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结合全诗,体会“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3分)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4分)
21.一方面,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期盼。(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
22.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__之悲,离别之悲,体现诗人爱国之情。(手法1分,具体化1分,“悲”的内容答对1个1分,爱国之情1分,手法答移情、融情于景也对)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方面考虑,此题主要是炼意,诗歌的前两句是景物,后面的两句是情感,所以应该是两层意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此题的主要手法是拟人,答题时结合诗句作解释,然后答出效果,效果主要从情感入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7.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5分)
18.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如韩诗中的“惊”或“嫌”,高诗中的“拂”“醉”或“忙”。请从两诗中任选两字分析其妙处。(6分)
17.(5分)(1)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2)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3)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4)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18.(6分)“惊”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嫌”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醉”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陶醉于春天的美景。
“忙”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拂”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它们在内容上的不同。可从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在地点上的不同,可分别从韩诗中“庭”、高诗中的“堤”得出前者在庭院,后者在野外。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先从“惊”“嫌”“拂”“醉”“忙”中任意选出两个字,然后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等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22.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22.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2分)
2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1分);“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1分);“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__,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这些生活的环境和情趣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16.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17.简要分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16.“乱”有纷繁杂乱的意思。这里说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又以目前梅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明写飘零的梅花刚拂去又满身,暗写满怀的离愁想克制却无法阻遏。词人在此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从而将离人柔肠寸断的内心悲痛既形象又含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动容又启人遐思。
17.比喻,复叠和层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乱”在句中的意思;②看“乱”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乱”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就是台阶。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景物写得越突出,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零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国际即在沦亡之睫,作为一国之君,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怎不叫人心乱如麻,偏这梅花不解人意,撩拨人的无名愁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词句分析。由“离恨”如“春草”可得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更行”、更远”、“还生”可得出运用了复叠和层递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6.请简析诗第二联中“平”字运用的妙处。(5分)
1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分)
16."平"字运用之妙有三:一是写出了新生浮萍的整齐茂盛;二是它与"铺"字合用,写出了湖面的平展、阔大无垠;其三是突出春天水势涨满湖面,一望无际。这些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的"早" 和生机勃勃。
(写出其中两点妙处得4分,点出效果1分,共5分。)
17.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自己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答出"乐景衬哀情"或"反衬手法"2分,答出心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2分,有分析2分, 共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平”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平”字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③看“平”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概括出哪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 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 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 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5.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5分)
24.C
25.“戏”字状写了诗人当时的百无聊赖,“误”字传递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两类形象两种心理在突发的状态中互为映衬,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或“闲适与恬静”)。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大意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是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而不是诗人“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所以选C。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戏”与“误”分别描写出了作者与孩童的心理活动,联系标题中的“午睡起”及上句的“懒”,可得出“戏”这一心理描写,表现出了作者的百无聊赖;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童趣。这种心理上的映衬自然会带给作者愉悦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14.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13.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彻夜无眠,来写相思之情的。(3分)
14.拟物。把月光想象成可以用手捧的东西。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来送给缘分的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刻画了一个思念却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的无奈而失落的人物形象。(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由“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联想到中秋佳节。由“灭烛”“披衣”“露滋”可联想到诗人彻夜无眠的相思。答题时,可先描述颈联的大意,再抓住关键词分析诗人的相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由“盈手赠”大意可知,尾联使用了拟物的手法。由“赠”“梦”可联想到诗人对有缘人的相思之情,由此可体会出诗人只能凭借梦中相会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诗人是无奈而孤寂失落的形象。组织答案时,先答手法,后答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2.这首诗的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3.请赏析尾联中“嫌”字的妙处。(3分)
22.①同情百姓疾苦 ②病中伤感 ③客中孤寂思归 ③老之将至的无奈(4分)
23.①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②“嫌”字将残灯拟人化,形象写出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③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自嘲。(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言注释及关键词来分析,这首诗歌写于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可由“哭”“悲”得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病”“不眠”表现出了诗人在病中的伤感;“无伴苦思归”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冷”“发稀”表现了诗人将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嫌”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嫌”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嫌”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