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李 白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注:颍水:发源于嵩山。洗耳:传说隐士许由听到尧要让位给自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洗耳于颍水之滨。

17.唐代王勃《 》一文中也写到谢公,谢公即 。(2分)

18.这是一首送别诗,起句“君思颍水绿”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这个句子。(4分)

19.诗中运用许由洗耳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17.滕王阁序   谢安  (2分。每空1分)

18.你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1分),用美好、具体的事物替代友人归隐的想法(1分),把友人的归隐愿望和欲去之地写得十分形象(2分)。(4分)

19.反其意而用之(1分),借真隐士许由,抨击不洗心而仅洗耳、徒有虚名的假隐士(2分),表达了自己经世济民的抱负(1分)。(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18.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答:

19.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2分)

答:

18.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19.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解析】

18.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

赋得妾薄命 杜审言

草绿长门①掩,苔青永巷②幽。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注】①长门:即汉代京城长安的长门宫,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即居于此。

②永巷:也在长安,汉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地方。

17.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首联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18.请谈谈这首诗第三联中“惊”字和“搅”字的表达效果。(4分)

17.

点明女子的宫女身份和清冷的居住环境,渲染烘托出女主人公哀怨痛苦之情。(3分)

18.

鸟鸣声惊醒睡梦,令人厌恶,“惊”字显衬出女主人公心情恶劣。(1分)飞絮落花,本易使人伤感,“搅”字,更显出心绪的纷乱。(1分)这两个字把自然景物和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满腔愁怨和孤凄之苦。(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首联先介绍女子的居所环境:“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长门即汉代京城长安的长门宫,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即居于此;永巷,也在长安,汉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地方。这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处所,暗示了诗歌的主题。这里,暮春时节,“草绿”、“苔青”,景色凄清;再加上门扉长掩,庭院幽深,气氛更为凄苦。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和痛苦的内心,已不言而喻。这两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因为恰到好处地用了两个典故,就使诗句涵蕴深远,意思婉转含蓄,同时暗中巧妙点题,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失落的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颈联进一步用景物作为映衬,进一步渲染她在遭受遗弃之后的孤苦。“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上一句写她在梦中正与男子相会,温柔缱绻,却被啼鸟惊醒。她眷恋着梦中柔情,眼前却只留下令人伤神的记忆,一个“惊”字,显出鸟鸣声令人厌恶,衬出女主人公的心情的恶劣。下一句说,在梦醒之后,于百无聊赖之中,望着满院的飞絮落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以及如水逝去的年华,不禁心乱如麻,在失落中又增加了无尽的愁思。飞絮落花,本易使人伤感,一个“搅”字,更现出心绪的纷乱,诗人在这一联中用反、正映衬的手法,把自然景物巧妙地与主人公的主观感情联系起来,情景触为一体,这位女子的满腔愁怨和孤凄之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至此,人物形象借助心理的刻画,表现得极为生动,呼之欲出。在尾联中诗人继续深入描写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留下深长的余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9.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0.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9.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0.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然后看为表达情感所选用的方式,第一首“郎从何处归”,第二首“二女”“三闾”等的感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起兴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联手法多样,结合语境具体解释。此题主要是起兴,答题时要解释清楚有何而起,表达什么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李商隐

永巷①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__。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②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③!

[注]①永巷:汉宫中幽闭有罪宫嫔之处。②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③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诗中用以指贫寒之士。玉珂:为贝制的马络头上的饰物,诗中借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6.这首诗题为“泪”,诗中八句,没有一个“泪”字,可是读来句句都是泪。作者是如何写出泪来的?诗中写了哪几种泪?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17.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云:“此篇全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尾联有两字是全诗的关键,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5分)

16.作者运用六个关于“泪”的典故来写泪。分别写了失宠之泪,别离之泪,伤逝之泪,怀德之泪,身隐异域之泪,英雄末路之泪。

17.“未抵”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只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可以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四个方面考虑,一般的情况都有炼意,景物描写一般都有炼境,此题是诗歌的结尾应从炼结构和炼意的角度考虑,结尾应是卒章显志的手法,从结构上分析,前面都是铺垫,最后一句点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20.“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20.

“邀”是邀请的意思(1分),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1分),充分写出了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怀人、倍感思家的孤寂之情(2分)。

21.情感:思家之情和__之痛(2分)。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诗歌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惆怅之情(1分)。②直抒胸臆(1分)。诗歌的后两句直言诗人的离怀和想家的孤寂情怀,再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__之痛(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

②窦:指水潭。③粗了:大致结束;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

22.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5分)

23.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22.

①首句直接描写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直接描写2分,声音衬托2分,丰收景象、丰收喜悦1分,总5分。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

23.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每点3分,总6分。能答出丰收的喜悦之情也给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20.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6分)

20.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里的才识。(2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分)

21.“闲”字。(1分)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后注释,并结合题目,可以推测出答案,至于回答诗人的感情,要注意联系诗人的身世和背景来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注意这句话有一个字,是重复使用,突出表达了诗人凄楚、无奈、悲凉的一生,空有满腹经纶、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力施展。据此回答即可,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及诗人身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20.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6分)

20.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里的才识。(2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分)

21.“闲”字。(1分)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后注释,并结合题目,可以推测出答案,至于回答诗人的感情,要注意联系诗人的身世和背景来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注意这句话有一个字,是重复使用,突出表达了诗人凄楚、无奈、悲凉的一生,空有满腹经纶、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力施展。据此回答即可,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及诗人身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