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复杂心理。(2分)诗人既想让自己能够睡去以摆脱眼前的愁苦,又因寂寞孤苦而辗转难眠。(3分)
9.答案:融情入景,借景抒情。(2分)通过对秋夜天光月色、荒城田野、虫声鸟鸣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2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心情。(2分)(答“衬托”“以动衬静”等并恰当分析,可得3分)
诗歌鉴赏: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写景抒情诗。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借助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冷清孤寂的秋夜里无法排解的愁绪。诗人选取秋夜中的月光、暗虫、荒城、北斗、白露、秋风、鹖鸟等比较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凄清、孤独的氛围,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心中之愁。本诗运用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动衬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带有凄清味道的秋夜图,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①长是、系行舟。
[注] ①谩: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② 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9.答案: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③拟人。作者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诗歌鉴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漂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片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片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赋予了与友人的惜别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下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心上秋”三字写出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接下来借客观景物表达主观情感;“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极白,但却更反衬出作者心境的沉郁。下片拓宽一步,写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最后写垂柳柔条不能留住亲友,而只能长系行舟,刻画了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本词上片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的描写蓄足了力量。下片写客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5分)
9.答案:颈联的感情感伤,尾联的感情豪迈。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6分)
诗歌鉴赏: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写。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16.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17.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15.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16.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17.“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①井,三年从事亚夫②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②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18.请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初春画面?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中的“游人意”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作用:以乐写哀,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
19.“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2’)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蘷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18.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9.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18.意象:湖水、雁影、山峰、云气、长桥、孤舟。(2分。写到四个给2分,写到三个给1分,写到两个及以下不得分)表现了诗人孤零凄楚、无所依托的难以言状的情怀。或:表现了诗人凄清、悲凉、落寞的情怀。(2分)
19.从内容上,它是全诗的线索。诗人以“归舟”将意象连起来,描绘了一幅空蒙淡远、清旷寂寥的冬夜行舟图。(2分)从表现手法上看,末句以景结情,照应了首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每句话的大体含义来总结: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可以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然后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意象就是每句当中作者描写的物象即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8.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
19.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
18.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
19.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于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6.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答:
17.“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答:
16.“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17.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首句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阮郎归 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18.“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什么?(2分)
答:
19.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本词:“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闲雅之趣”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_
18.长短句、诗余、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歌曲等。(答对两个即可,每个1分)
19.以景写情。(1分)以主人公眼中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等景物交织而成的清和明丽、生机盎然的初夏图景,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的角度体现出主人公闲适、轻松的心态。(2分)
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1分)抚琴、燎香、昼眠、听棋、戏水等活动,写出了在初夏时节清雅幽静的闺阁环境中,主人公单纯、天真、活泼的个性和此刻喜悦的心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
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8.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19.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18.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19.“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三、四两句是诗人远眺所见,抓住“江水”“山色”的特点“天地外”“有无中”分析。“天地外”自然表现的是江水的流长远;“有无中”自然表现的是隐约迷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先找出“浮”和“动”这两个字极妙;②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浮”和“动”的大体含义;③看“浮”和“动”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