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吊万人冢

(唐)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__罪恶。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感情。

答案: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2分)“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3分)

9.解析:做炼字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字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乱”字写乌鸦之多正是写战争的残酷,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切的氛围。“孤”字既表达了对枉死者的同情,也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之感。

答案:“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3分)

“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不大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 ①业师:法号名业的僧人。山房:僧人居所。

8.这首诗歌是如何写自然景色的?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请从这两个角度结合全诗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运用了许多意象,答题时,要先找出这些意象,然后着眼于如何写,以及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不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入了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题目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角度,答题时,要认真理解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另外,注意语言要符合鉴赏要求。

答案:①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②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 阴

朱 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①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__。(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__!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 “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武昌怀古

栖 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 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台舞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5分)

9.答案: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伤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鸣,漫天秋雨和远处孤岛上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由近及远,写出了开阔的景象;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加诗的丰富内涵和意味。(6分)

诗歌鉴赏:诗歌首联写武昌这个昔日战乱不止的城池如今的悄然无声,只能看到昔日的遗迹而已。颔联写武昌当今的荒凉破败,笙歌已消停很多年,舞榭歌台也荒凉了几百年。颈联描写夕阳西下、秋蝉哀鸣、秋雁横飞、雾雨漫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对如流水一般的岁月的哀叹,如今看到的只是芦苇丛中的一只钓船而已。诗歌通过对武昌今日荒凉破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武昌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海上吊吴野人[]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 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8.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回答诗句营造的意境,要注重分析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的特点把握诗句的意境,比如诗歌首联描写日落、孤坟、空村等,营造的就是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回答诗句的作用,要注意诗句的位置,要注重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与题目、上下文的关系等。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3分)

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3分)

9.解析: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每一联的意思,以便明确两联各自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颈联,“蛟龙”是对海浪的比喻,而“风雨吊”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5分)

诗歌鉴赏: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复杂心理。(2分)诗人既想让自己能够睡去以摆脱眼前的愁苦,又因寂寞孤苦而辗转难眠。(3分)

9.答案:融情入景,借景抒情。(2分)通过对秋夜天光月色、荒城田野、虫声鸟鸣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2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心情。(2分)(答“衬托”“以动衬静”等并恰当分析,可得3分)

诗歌鉴赏: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写景抒情诗。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借助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冷清孤寂的秋夜里无法排解的愁绪。诗人选取秋夜中的月光、暗虫、荒城、北斗、白露、秋风、鹖鸟等比较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凄清、孤独的氛围,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心中之愁。本诗运用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动衬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带有凄清味道的秋夜图,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 ①谩: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② 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9.答案: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③拟人。作者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诗歌鉴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漂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片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片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赋予了与友人的惜别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下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心上秋”三字写出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接下来借客观景物表达主观情感;“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极白,但却更反衬出作者心境的沉郁。下片拓宽一步,写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最后写垂柳柔条不能留住亲友,而只能长系行舟,刻画了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本词上片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的描写蓄足了力量。下片写客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度浮桥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5分)

9.答案:颈联的感情感伤,尾联的感情豪迈。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6分)

诗歌鉴赏: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写。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16.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17.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15.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16.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17.“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②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18.请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初春画面?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中的“游人意”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作用:以乐写哀,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

19.“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2’)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